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不仅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而且承担着提供多种林产品的重大使命。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开始向生态文明迈进。我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林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特殊作用。
一、 中国林业的资源情况
林业的发展以资源为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第五次森林清查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林业用地39.5亿亩,森林面积23.8亿亩,活立木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6.55%(见表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森林覆盖率为8.6%,增加近8个百分点。
表1 全国历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
次数
|
清查时间
|
活立木蓄积量(亿立方米)
|
森林面积(亿亩)
|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
森林覆盖率(%)
|
1
|
1973-1976
|
95.32
|
18.28
|
86.56
|
12.70
|
2
|
1977-1981
|
102.61
|
17.29
|
90.28
|
12.00
|
3
|
1984-1988
|
105.72
|
18.70
|
91.41
|
12.98
|
4
|
1989-1993
|
117.85
|
20.06
|
101.37
|
13.92
|
5
|
1994-1998
|
124.88
|
23.84
|
112.67
|
16.55 |
总的看,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29.6%)的56%,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20%和12%(见表2)。现有森林中,人工林的比重较大,且相当一部分郁闭度在0.4以下,生态服务功能低下,亩均蓄积量为5.2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8%。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森林东北和西南多、其它地区少,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四川、云南五省区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全国的41.3%和52.4%,而华北、华中和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很少,尤其是西北的青海、甘肃、新疆、宁夏等省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5%,其中青海省只有0.43%。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的任务十分繁重。
表2 世界林业发达国家与我国森林资源比较
国 家
|
森林面积(亿亩)
|
森林覆盖率(%)
|
人均森林面积(亩)
|
澳大利亚 |
23.18 |
20.1 |
124.5 |
加拿大 |
36.90 |
26.5 |
118.5 |
俄罗斯 |
127.71 |
50.4 |
87.0 |
芬兰 |
3.29 |
72.0 |
63.0 |
巴西 |
81.59 |
64.3 |
48.0 |
瑞典
|
4.07
|
65.9
|
46.5
|
马来西亚 |
2.89
|
58.7
|
13.5
|
美国
|
33.90
|
24.7
|
12.0
|
印度尼西亚
|
15.75
|
58.0
|
7.5
|
日本
|
3.61 |
64.0
|
3.0 |
德国
|
1.61
|
30.7
|
2.0
|
中国
|
23.84
|
16.55
|
1.8
|
世界
|
580.24
|
29.6
|
9.0 |
按照《森林法》的规定,我国林种分为五类:一是用材林,现有面积15.5亿亩(含竹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66%;二是防护林,现有面积3.2亿亩,约占14%;三是经济林,现有面积3.0亿亩,约占13%;四是薪炭林,现有面积0.7亿亩,约占3%;五是特种用途林,现有面积0.6亿亩,约占3%。
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412种,两栖类约295种,鱼类约3862种。全国约有3万多种植物,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但目前,约有3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419种和13类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特别是大熊猫、朱鹮、金丝猴、扬子鳄、虎、藏羚羊、兰科植物、红豆杉、苏铁等动植物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为保护这些濒危野生动植物,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将398种野生动物、246种和8类野生植物确定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对象,予以重点保护。
我国自然保护区总数1551个,总面积19.4亿亩(含海洋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3.5%,其中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1156个,总面积17.4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1%。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1个,总面积8.7亿亩,其中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122个,面积7.2亿亩。 在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各类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植物类型458个,森林生态系统类型544个,荒漠生态系统类型29个,湿地生态系统类型125个。目前,我国共有22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1处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3处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相当一部分自然保护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
二、 中国林业的现状
对中国林业的现状进行估价,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是成就巨大;二是问题严重。林业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工造林势头很猛,人工林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20世纪90年代,全国植树造林以年均7500多万亩的速度发展;进入新世纪,随着六大工程的启动实施,造林绿化速度迅速提升,2002年造林面积首次超过1亿亩,达到1.12亿亩,其中人工造林9907万亩,飞播造林1295万亩,另有迹地更新529万亩、封山育林4749万亩,林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见表3)。目前,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7亿多亩,居世界第一位,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26%。
表3 1992-2002年全国造林面积 单位:万亩
年份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面积
|
9045
|
8850
|
8985
|
7830
|
7380
|
6525
|
7215
|
7350
|
7665
|
7425
|
11205 |
二是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为满足国民经济对木材的需求,国家相继建立了135个国有大中型森工企业,林业系统曾经位列国民经济各部门前五名。建国50多年来,累计生产木材50多亿立方米,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林业面向市场,改革传统的单一产业结构,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林机制造快速发展,非林非木产业发展和对林地资源多种利用步伐加快,森林旅游、花卉、木片、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经济林、竹产业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异军突起。2001年,全国木材产量4552万立方米;人造板产量2111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松香产量37.8万吨,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林业机械产值达100亿元,有的林机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林产品产量6880万吨,年产值达1320亿元;花卉生产面积369万亩,年销售额达215.8亿元;森林公园接待游客8565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28.2亿元。全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090.5亿元(见表4、表5)。
表4 我国主要林产品产量
产品
|
单位
|
1995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木材
|
万立方米
|
6766.9
|
5966.2
|
5236.8
|
4724.0
|
4552.0
|
竹材
|
万根
|
44792
|
69253
|
53921
|
56183
|
58146
|
锯材
|
万立方米
|
4183.8
|
1787.6
|
1585.9
|
634.4
|
763.8
|
人造板
|
万立方米
|
1684.6
|
1056.3
|
1503.1
|
2001.7
|
2111.3
|
松香
|
万吨
|
48.1
|
41.6
|
43.5
|
38.7
|
37.8 |
表5 我国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数量
产 品
|
单位
|
1995
|
1998
|
1999
|
2000
|
原木
|
出口
|
万m3
|
9.7
|
3.2
|
2.3
|
2.7
|
进口
|
万m3
|
258.3
|
482.3
|
1013.6
|
1361.2
|
锯材
|
出口
|
万m3
|
40.9
|
25.8
|
35.5
|
41.4
|
进口
|
万m3
|
86.3
|
169.0
|
275.6
|
361.4
|
木片
|
出口
|
万吨
|
189.8
|
157.1
|
160.9
|
185.5
|
进口
|
吨
|
607
|
1522
|
2835
|
1202
|
木浆
|
出口
|
万吨
|
2.9
|
1.3
|
0.2
|
1.3
|
进口
|
万吨
|
77.9
|
217.9
|
308.0
|
329.4
|
纸和纸制品
|
出口
|
万吨
|
14.9
|
14.1
|
13.4
|
26.3
|
进口
|
万吨
|
286.8
|
502.3
|
553.0
|
505.0
|
松香
|
出口
|
万吨
|
21.5
|
25.4
|
26.1
|
28.1
|
进口
|
吨
|
1018
|
1323
|
1228
|
1556
|
三是林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建国以来已取得林业科技成果5100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奖励的成果306项,“包兰浅沙坡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和“ABT生根粉系列的推广”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林业科技贡献率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21.2%提高到90年代中后期的30.3%。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初期健全了林业法律体系。全国人大先后颁布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定》、《防沙治沙法》;国务院颁布了《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退耕还林条例》等,为林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林业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生态恶化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土地沙化。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共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南方沿江、沿河、沿海也有零星沙地分布。多年来,我国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植树造林,防沙止漠,延缓沙化扩展。但由于乱采滥挖、乱砍滥伐、滥用水资源等人为因素破坏,我国土地沙化仍呈不断扩展之势。20世纪50-6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目前,每年扩展3460平方公里。强沙尘暴天气50年代发生5次,70年代发生13次,90年代发生23次,近几年来每年都发生10余次,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危害越来越大。目前,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受沙化影响的人口达4亿多,由于沙化每年直接经济损失540多亿元。
二是水土流失严重。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年流失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目前,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50亿吨。20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90年代已经上升到56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每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80%来自这一地区。
三是旱涝灾害严重。森林、湿地的破坏,造成调节气候、调节径流和蓄水功能下降,导致旱情、加剧涝灾。我国20世纪50年代受旱农田1.2亿亩,90年代达到3.8亿亩。全国500多座城市有300多座缺水,40多座严重缺水。1972年黄河第一次断流,1985年以后连续出现断流,1997年断流时间达226天。全国因干旱每年损失2300亿元。在我国,洪涝灾害也十分严重,近50年来,每3年就发生一次大洪水,我国平均每年罹涝耕地面积1.5亿亩,成灾面积1.2亿亩,损失粮食100亿公斤左右。由于泥沙淤积,黄河下游已成为地上悬河;长江的荆江河段河床已高出两岸8米;全国8.2万座水库总库容被淤积三分之一。
客观分析生态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主要原因:一是森林资源底子薄、总量不足、分布不均;二是人口、经济高速增长对森林资源造成巨大消耗;三是林业投入长期不足,税费较重;四是林业改革滞后,体制、机制不顺。根据对林业现状的分析,可以做出这样的基本判断:中国林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森林资源增长缓慢与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林业的主要矛盾。生态需求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林业建设成为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
三、 中国林业展望
基于现状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中国林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基本思路明确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为总纲,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中心,以科教兴林和依法治林为手段,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切实抓好六大工程建设,努力推进中国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跨越世界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走过的边破坏边治理的漫长历程,直接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林业建设的目标是:到201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0.3%,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全国适应入世后的国际竞争要求;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4%,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和木材自给自足,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林业经济发展水平跻身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国家对原有的十七个工程项目进行了系统整合,形成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和长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六大工程覆盖了我国97%以上的县,规划造林任务超过11亿亩,工程规划总投资7000多亿元,工程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投资之巨为历史所罕见。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其投资超过了前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美国罗斯福工程和北非五国绿色坝工程,成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在国内外具有巨大影响(见表6)。
工程名称
|
建设范围
|
到2010年建设任务(万亩)
|
到2010年规划投资(亿元)
|
合计
|
造林
|
低改
|
合计
|
中央
|
贷款
|
地方
|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
17省区市734个县、167个森工局
|
19097
|
19097
|
|
968
|
789
|
|
179
|
退耕还林工程
|
25个省区市1897个县
|
48000
|
48000
|
|
3372
|
3372
|
|
|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
5个省区市75个县
|
11360
|
11360
|
|
391
|
352
|
|
39
|
“三北”和长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
28个省区市2105个县
|
43409
|
32843
|
10566
|
674
|
462
|
|
212
|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
31个省区市
|
|
|
|
1356
|
664
|
|
692
|
重点地区速丰林基地建设工程
|
18个省区市886个县、114个林业局
|
19995
|
9270
|
10725
|
718
|
144
|
502
|
72
|
合计
|
|
141861
|
120570
|
21291
|
7479
|
5783
|
502
|
1194 |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主要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17个省区市的734个县和167个森工局(场)。从2000-2010年主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全面停止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按计划调减木材产量1991万立方米,对14.1亿亩森林严加保护。二是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步伐。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新增林草面积2.2亿亩,其中新增森林面积1.3亿亩,森林覆盖率增加3.72个百分点。三是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74.1万人,对48.3万离退休人员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退耕还林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工程覆盖了中西部所有省区市及部分东部省区,涉及25个省区市,1897个县。规划在2001-2010年间,完成退耕地造林2.2亿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6亿亩,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4.5个百分点,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3亿亩,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5.4亿亩。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省区市的75个县。规划造林种草11360万亩,其中,封沙育林育草2666万亩,飞播造林2788万亩,人工造林5906万亩。
“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第四期工程,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沿海、珠江防护林二期工程,太行山、平原绿化二期工程及绿色通道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地区的防沙治沙问题和其它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其中,“三北”防护林工程范围包括我国“三北”地区13个省区市约590个县。计划在2001-2010年间,完成造林1.42亿亩,治理沙化土地1950万亩。工程建成后,将使工程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净增1.84个百分点,使近1.7亿亩农田得到庇护,1.9亿亩沙化、盐渍化、退化草场得到保护和恢复。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范围涉及我国28个省区市的有关地区,计划在2001-2010年间,完成造林2.7亿亩,改造低效防护林1.1亿亩,管护好现有森林5.6亿亩。工程建成后,将使长江流域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2.5个百分点,珠江流域提高2.87个百分点、沿海地区提高3.29个百分点、太行山地区提高12.7个百分点、平原地区提高2.2个百分点。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工程实施范围包括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生态脆弱地区和湿地地区等。计划在今后十年,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建成大熊猫、朱鹮、金丝猴、藏羚羊、虎、兰科植物等15个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二是建成200个典型的森林、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项目,32个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项目,5万个自然保护小区;三是建成国家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野生动植物国家科研体系和有关监测网络。到201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增加到1800个,其中国家级的达到22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16.14%。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项目:主要解决我国的木材供应问题,并为其他五大生态工程建设提供重要保证。工程实施范围包括我国400毫米等雨线以东的18个省区的886个县、114个林业局(场)。规划用15年时间,分三期建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2亿亩。工程完成后,每年可提供木材1.3亿立方米,约占国内生产需求量的40%,加上现有森林资源的利用,国内木材供需基本趋于平衡,可支撑木浆生产能力1386万吨、人造板生产能力2150万立方米。
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需要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深化林业改革,解决林业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深入推进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按照森林主导利用目的的不同,将林业区分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两大类,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政策措施。公益林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实行事业化管理,以政府投资为主,并吸收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业作为基础产业,实行企业化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和调节其发展,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其林木采伐按市场需要尽量满足采伐限额。二是以重点国有林区为突破口,改革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把森林管理职能从森工企业中剥离出来,由新组建的国有林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企业主要行使森林资源经营权。
调整完善不适应的林业政策,理顺林业生产关系。一是完善林业投入政策。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持体系,逐步使公益林业建设和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各级财政长期稳定的投入保证;制定商品林建设的信贷优惠政策。坚决调减林业税费中不合理的部分,包括育林基金和维简费,使务林者得其利,植树者受其益,形成有利于林业发展的良性机制。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林业管理政策。完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承包、租赁、抵押、继承政策,增强林业活力。改进林木采伐管理,对人工林特别是工业原料林尽量满足采伐限额,做到管死一块,放活一块。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等,均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建设,从事植树造林,所造林木归投资者所有。建立健全有关法规,强化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贯彻“谁造谁有谁受益、合造共有齐发展”的政策,使林业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真正落到实处。统一相关政策,包括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经营利用政策等等,促进各种经营主体的平等竞争。公有制林业,也要引入民营机制,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