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青年陈延红一边为冒出新绿的杨树浇水,一边乐得合不拢嘴。
今年春天,鲁西北平原高唐县赵寨子乡毛庄村农民陈延红在靠近省道的3亩责任田里栽下了330棵三倍体毛白杨。让他喜出望外的是,不仅树的产权属于他,而且成材后的树还被县里的泉林造纸集团包销了。
今年天气干旱,自春天种上树后,这已是他浇第二遍水了。陈延红说:“俺对树这么上心,是因为与乡政府签有两份合同。”
他手里的第一份合同是树的产权归属合同。合同规定,乡政府对陈延红植树所占的3亩责任田免除农业税及附加税,并负责统一采购树苗。陈延红的责任是,按照乡政府的要求落实管护措施,确保林木的成活和成长。村委会作为第三方,对陈延红的管护负有组织领导和监督责任。
陈延红手里的第二份合同是毛白杨苗木购销合同。这一合同最初是由泉林造纸集团与乡政府签署的,他拿在手中的是乡政府与他签订的购销合同。该合同规定,造纸集团免费向陈延红提供树苗,而且每亩树林第一年预付收益300元,第二至三年每年预付150元,第四年按不低于每立方米400元的保护价收购木材,市场价格高时随行就市。此外,造纸集团还将免费提供技术咨询,以及造林技术、造林规划、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陈延红所要做的只是按照造纸集团提供的技术和要求进行造林管护。
赵寨子乡党委书记王其平告诉记者,由于种树产权明晰,经济效益又好,农民纷纷抢着植树,只好造林规划在谁家的地块谁优先承包。去冬今春,全乡已造林2500亩,建立育苗基地4000亩,仅此一项,全乡一年可人均增收160多元。
山东省林业厅厅长孙庆传说,过去之所以会出现“年年栽树不见树”的植树难现象,一是因为产权制度不落实,农民没有积极性,二是树的成长周期长,无保护价收购,农民有后顾之忧。去冬今春,山东各地的植树造林涌现出与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与培植造纸原料相结合的新气象,农民竞相栽种“合同树”。据统计,全省共发放林权证书51万多份,签订承包合同85万多份,几大造纸、制板企业投资建立原料林基地20多万亩。(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