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贸组织,我国造纸行业平均关税水平将有10%左右的大幅下降。这将使大批质优价廉的“洋纸”涌入国内市场。而且我国纸业目前还普遍存在“三小一大”(即木浆比重小,企业规模小,中高档纸生产能力小,环境污染大)问题,更使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近年来国内纸和纸板的消费需求逐年递增,造纸工业仍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需求不断扩张的行业之一。面对“洋纸”的入侵,中国纸业究竟如何才能保住自己,如何战胜对手?山东华泰集团总裁李建华日前接受记者采访,他认为:“对刚刚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造纸业来说,可以不求最大,但必须要考虑如何做强。不做大,不一定容易对付;不做强,一定会被打得一塌糊涂。”
谈到中国造纸业的自强之路,李建华说:“华泰集团从过去一个品种单一的造纸企业,发展成今天集造纸、化工、热电、印刷、商贸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特大型工业企业,坚持的就是自强之路。”
储备资金人才 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三造纸大国,5600多家造纸企业的平均规模仅有6000余吨,远远低于世界平均规模8万吨。企业规模小、组织机构散乱、集中度不高的企业结构现状,很难与国际大企业抗衡。为此,通过参股收购、多渠道融资、强强联合等多种形式,建立国内造纸业的“联合舰队”,营造规模经济优势,不仅是当前我国造纸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我国由造纸大国转变为造纸强国的必由之路。
华泰集团早在“九五”期间,就积极探索走多元化经营的路子。先后兼并了东营市化工厂、东营市新华印刷厂,使企业形成了造纸、化工、印刷产业头尾相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为了融集充足的发展资金,2000年9月份,华泰股份9000万A股在上交所成功上市,融集资金近11亿元。同年11月份,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公司在全国造纸行业首批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股票上市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立,为华泰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和人才保障。
加入世贸组织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为我国造纸企业向世界各大资本市场大规模、多形式融资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有了充足的资金,才能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为此,华泰制定了“十五”期间内外结合,双管齐下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力争到2005年使本部造纸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另一方面对省内外优良企业加以参股、收购,在国外造纸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投资建厂等方式,到2005年在外部实现50万吨的造纸年生产能力。
调整原料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造纸业以麦草和非木材纤维原料为主的原料结构,导致我国目前的产品结构中60%的产品为低档产品,其余40%的中高档产品也大部分为三资企业生产。我国造纸业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牢牢把握中高档产品市场。为此,提高木材纤维比重,增加产品品种,增强产品的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加速原料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国内造纸行业来说已是势在必行。
针对我国森林资源稀缺的现状,走林纸一体化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以木材纤维为主,扩大废纸回收利用和充分合理配用非木材纤维的多元化原料结构,应是当前国内造纸业原料结构调整比较可行的指导方略。
华泰集团自1997年就开始了可替代麦草原料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公司所处黄河入海口芦苇资源丰富的优势,公司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芦苇原料基地,目前,已发展到20万亩。在此基础上,近年来,按照行业倡导的木浆、废纸、非木材纤维“四四二”的原料调整比率,公司确立了“十五”期间走林纸、浆纸一体化的发展路子,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目前已开始着手筹建自己的三倍体毛白杨速生林原料基地。公司的发展目标是:到“十五”末,将芦苇原料基地扩展到70万亩,并配套建立10万吨芦苇浆厂;将速生林基地扩展到60万亩,并配套建成30万吨的APMP浆厂。
我国加入WTO,尽管对国内造纸行业冲击很大,但实质上它加速了国内造纸业产品结构、原料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只有视挑战为机遇,在“自强”中尽快将差距转化为优势,中国造纸业才能更快与世界纸业接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