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杨当年出圃 一年成树 三年成林 五年成材
建国50多年来,中国相继摘掉了“洋油”、“洋铁”依赖进口的帽子,而“洋纸”依然顶戴头上。极度匮乏的森林资源,生长周期长的老树种制约着中国造纸业的发展。中国造纸原料的93%是污染严重的草浆,木浆只占3%。这样,每年进口木浆需16至18亿美元。1998年竟达117亿美元,接近一个三峡工程的建设投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之悌耗15年心血,默默培育出新品种“三倍体毛白杨”(以下简称三毛杨)。五年成材的三毛杨改写了传统之说“十年树木”,使50年纸上谈兵“林纸一体化”不再是空谈,进而结束“洋纸”的历史。近年,73岁身患癌症的朱之悌又在为“白杨科技,黄河纸业”的产业化,这一朝阳事业尽撒夕阳余晖。他晚年心愿:“在有生之年看到三毛杨成为国产纸,否则死不瞑目。”
■“培育新品种,改造大自然”
三毛杨是一项染色体细胞工程的科技成果,其染色体数由原二倍体的38根增至57根,成为基数19根的三倍。故名三倍体毛白杨。特点:速生。
朱之悌在北京林学院、莫斯科林学院读书期间,他导师预测了“毛白杨可以走杂交三倍体的道路”。“文革”前,朱之悌圈定了这项非常规研究——“三毛杨育种”。然而,他研究的春天迟至1982年。鉴于耗纸巨额,国务院多次指示国家科委和林业部尽快解决造纸木浆原料难题,争取早日自给自足。受命攻关“毛白杨短周期工业用材新品种选育”课题的朱之悌决定采用回交染色体部分替换和染色体加倍的方法获得异源三倍体毛白杨新品种,达到速生。
1982年,朱之悌率夫人及同行林惠斌教授和学生在山东省冠县进行三毛杨育苗实验。1983年冬天,他们将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采集的不同种源的数百株毛白杨花枝带回温室。一年时间,住在隔壁的朱之悌与毛白杨共星辰。朱之悌说:“不要强调什么辛苦,是自己的选择嘛,干得越好付出也就越多。”1950年,朱之悌选择读林业,是受斯大林改造大自然和米丘林“我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应该向它索取”的影响。朱之悌立志“培育新品种,改造大自然”而埋头一生。埋头15年培育出6个新品种,朱之悌说自己算是幸运的。幸运来自苏联导师的告诫:“一辈子就搞一个树种,不要换,越换越出不了成果。”
1984年春,朱之悌带着3万颗预期经过染色体替换和加倍技术改造过的种子走出温室。然而它们是不是三倍体,5年能否采伐,能不能造纸,前路是更为艰难的测定试验,成败难卜。结果,3万颗种子只长出6500棵苗,科学家朱之悌做好苦战准备。没有准备的来自科学之外。
■“朱教授是个财神”
当初,冠县欢迎朱之悌,“我们请来了一个财神”。然而他们忽略了俗话“十年树木”,尤其不知育种更为漫长。干部对朱教授不知驴年马月才能搞出来的新玩意儿失去耐心。尤对眼前付出“出地出工出劳力没得到报偿”使他们觉得“亏大了”。生产生活空间的愈发狭迫,使教授朱之悌开始承受一种感觉“像个要饭的”,“老麻烦乡亲们,对不住大家”。春节,苗圃只有四个人,喂马的、打更的和朱之悌夫妇。“那些年过的是农民般的日子。”林教授说。
1986年,朱之悌形容身处环境“茫茫黑夜”,欲辩无言的书生将被挤对出这片土地。他默默坚守,相信“会有一个结局,只要给我时间”,然而短识的人等不得。1987年,距冠县相隔70公里的河北省威县县长李岚锁诚邀朱之悌:“我有土地、劳力、技术员,您要什么,我们全力提供,我们来个教授+县长的合作,共干一番事业。”李岚锁认定“朱教授是个财神”。茫茫黑夜中的光亮,朱之悌携250个系号的苗子移师威县,一呆13年。
1991年,三毛杨苗子批量繁育出来。此时,河北省林业厅下达威县6万亩“丰产林”任务。朱之悌兴奋,想象6万亩三毛杨的壮观景象,“一大片林子,叶子遮天蔽日……”然而,他被告知,林业厅只准种指定树种,否则扣发造林经费。朱之悌不明白“种树也要分你的我的,受损的还不是国家和老百姓。一个决策上的失误要造成多少损失?!”庆幸的是,务实的农民自己掏钱种在自家地里。三年后,农民指着老白杨说:“当三毛杨的孙子都不配。”威县三毛杨成为丰产的样板。
■50年“林纸结合”的口号,朱之悌扎扎实实种在地上
1992年9月,朱之悌弟子康向阳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有57条染色体的毛白杨细胞核。为这一天,朱之悌夫妇和他们的学生走了12年。从6500棵苗子中圈定淘汰,淘汰圈定,直至炼出6个最有希望的系号。朱之悌感慨:“有时从媒体上看到,三五年就出一个新品种,不知道真假,不知道能否接受时间和大自然检验。”
三毛杨材积比传统毛白杨大三倍,木纤维长1.28毫米,最大叶片50公分。当年出圃,一年成树(高3至5米),三年成林,五年成材(高14至16米)即可轮伐。它是短周期造纸造板的理想原料——白度高、污染小、纤维长、成材快。朱之悌用五年树木的神话改写了十年树木的俗话。接着,朱之悌又攻破了毛白杨育苗繁育难关。“多圃配套系列育苗”使繁育系数从1原株始,3年扩繁至100万株。
50年“林纸结合”的口号,朱之悌扎扎实实种在地上。它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木浆木片生产提供了原料。1993年起,朱之悌游说于黄河中下游的官员和农民,作技术报告、开座谈会、田间示范,让大家早种多种,改善生态、脱贫致富。
1995年,朱之悌将“三倍体毛白杨育种”报告上交林业部。林业部立项为八五加强项目。1998年1月16日,林业部组织22个专家对三毛杨进行国家验收。验收鉴定:“三倍体毛白杨育种研究专题在选育出的三倍体数量上,应用推广的规模上,木材增长的幅度上都处于国内外研究领先水平。”该年,朱之悌获国家科委“全国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金桥奖”。
■“我个人顶着荣誉有什么用?荣誉要成为生产力”
1999年,朱之悌当选工程院院士。人称朱之悌“三毛杨之父”。对科学家而言,此时朱之悌功成名就。如果就论文发表,拿到获奖证书止,科研生命到此落幕也属正常,但朱之悌说他的落幕是要看到林变成纸,他强调“国产纸”。“我个人顶着荣誉有什么用?”朱之悌要将荣誉变成生产力。他测算:“1万亩苗圃生产1500万株树苗,1500万株树苗造15万亩林,5年后,可生产150万立方米木头,相当于生产50万吨木浆所需原料。”他展望“今天的苗子,明天的林子,后天的厂子”,1:13:100的增值,巨大的生产力。
果然,朱之悌真成了李岚锁当年看准的财神。三毛杨已成为威县的巨大生产力。该县60%以上的农民靠向全国销售三毛杨苗子致富,一年创收2000万元。山西曲沃县人口21万,1994年始,人均10株三毛杨,210万株年均收入1680万元。先栽先富,陕西大荔县农民赵义民个人种三毛杨2000亩,一年创收几十万元。河北、山西、河南三省栽种的三毛杨现已逾亿株。种树是左腿,消化这些树即办纸厂是右腿,左右开弓,越走越富。
走过早期“要饭般的日子”,朱之悌自信:“现在情况相反了,会有人闻着饭味来找我的。”就在朱之悌积极寻找“右腿”时,2000年1月,他感觉身体不适。医院诊断结果:肺癌。林教授说此病出处“劳累和憋闷拖垮了他。他就是这么个人,心里有话憋着,默默地干”。科学家在将其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过程中,“一根筋”的他们面对社会“无数条染色体”时,往往显出应对的笨拙和窘迫。科学之外的荆棘,消磨着他们有限的时间、心思和精力。林教授说:“我们是很‘笨’的人,我们又是很幸运的。”朱之悌点头同意:“我有‘三福’——弟子、家庭、毛白杨。”不幸的是,多少书呆子受荆棘羁绊夭折途中或忍受路漫漫。朱之悌叹惋“科学技术变为生产力的过程太缓慢了,缓慢的原因多受人为牵制。”但他也认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朱之悌3月手术,5月出院。出院时,医生对朱之悌夫妇说:“找个环境好一点的地方疗养疗养。”林教授苦笑:“我们去哪里疗养呢?”6月,山东兖州太阳造纸厂厂长李洪信从《商情》杂志上看到朱之悌和三毛杨。李立刻抓住这一商情。朱之悌顾虑“我现在是个病人,还在吃药……”李承诺“保证朱教授在一个好地方把病养好”。当月,朱之悌住进青岛军区疗养院,良医呵护,中药调养。在朱之悌指导下,李洪信和陈文俊总经理种了5000亩三毛杨。此气魄犹如一剂良药,一扫朱之悌病中颓气,他欣慰亢奋。与此同时,山东高唐纸厂厂长李洪法和28岁的杨虎、胡晓丽夫妇也没错过这一商情。杨虎善经营管理,胡晓丽硕士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攻三毛杨。一个月内,他俩考察了华北纸业,看到一包包满是洋文的纸浆,认定既是生态林又是经济林的三毛杨是朝阳产业。“谁拥有原材料,谁就拥有纸业的明天”。经营+技术,两个年轻人辞职浙江拜师朱之悌门下。仅一年多,建起1万亩苗圃,造林4万亩,200多职工的“泉林纸业育苗公司”成立。朱之悌用湖南俚语比喻他与李洪信、李洪法、杨虎戏剧性的相遇与合作是“一个寻锅补,一个要补锅”。另一个“要补锅”的是湖南常德造纸厂。湖南省长意欲将三毛杨做该省支柱产业,因而一上马就是5000亩。还有山西襄汾纸厂。朱之悌坚信“只要有10家年产50万吨至100万吨的大纸厂用三毛杨造纸,洋纸的帽子摘定了”。
28岁的杨虎豪气冲天,嫌发展的速度“太慢了”,因为两头着急,一头是他和纸厂,另一头是农民。
去年,高唐县10个乡镇的六七万农民在自留地里栽种了三毛杨。苗子由杨虎无偿提供。讲究实惠的农民接受三毛杨,是因为种三毛杨(年收入1000多元)比种粮食多三倍价钱,也是三倍体。公司与农户签的合同是5年回收木头,即农户买苗,纸厂买木头。杨虎计划营建万亩大苗圃,每年造15万亩人工林以支撑轮伐。他的种树理论“越砍越多”。
■“不看到三毛杨变成国产纸,我死不瞑目”
2001年3月25日,朱之悌致信朱镕基,谈了三毛杨尽快产业化的设想。“三毛杨对加快北方生态建设,在黄河中下游建立速生丰产的工业用材基地具有重大意义。”4月19日,朱镕基批示有关部门,纸浆原料是个大问题,研究开发工作必须抓紧。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杨雍哲《关于加快推广三倍体毛白杨的调查报告》中写了他的抓紧思路:“以白杨科技创造黄河纸业,以黄河纸业带动整个中国造纸业的振兴!”如今,杨雍哲纸上的绿色画面正变为实景——从山西偏关到山东东营2000公里、77万公顷的三毛杨构成黄河绿色长廊。
据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朱镕基参加人大湖南团讨论,代表们在谈到水源丰沛的洞庭湖适合种三毛杨时,朱镕基说:‘国家有能力办这件事,要赶快做。要加快退耕还湖,把湖南真正绿化起来,这样既可以发展树苗产业,带动农村结构调整,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毛白杨林子造好后,可以促进产业化建设。’此话传至朱之悌,好心情让他反复念叨:‘总理惦着三毛杨,三毛杨应该争气!’”
朱之悌寄希望有关部门惦着三毛杨,使朱镕基的话快快落实田间地头。
现居高唐的朱之悌自嘲为“孟尝君的食客”,孟尝君指28岁的杨虎。记者不以为然,纠正“孟尝君是您,招贤纳士”,饭桌上的朱之悌一笑,不置可否。杨虎介绍,朱教授每天只有吃饭、睡觉,别人拉他散步时才离开书桌。他工作时间非高龄人能承受,况身患癌症。杨虎坦言自己受利益驱动拼命干,朱教授图什么呢。73岁的朱之悌说他惟一图谋“上苍再赐他5年。虽然手术后没复发,但也是有了今天没明天”。他要看到轮伐的那天,看到国产木浆生产出来的国产纸,从而结束洋纸的历史。“不看到三毛杨变成国产纸,我死不瞑目”。
朱之悌让杨虎安排他每天去试验田两小时,他琢磨让三毛杨的生长周期再短些。已是朱之悌博士生的胡晓丽感慨“跟朱先生学技术易,学精神难”。比如这样的小事,院士打车全额报销,而朱之悌从来选择1.2元,拒绝1.6元。林教授重复先前的话:“我们这代人很‘笨’。”
■采访手记:
朱之悌喜杨树,厌柳树,言垂头丧气的。以茅盾散文《白杨礼赞》言朱之悌,横竖贴切。
“白杨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这些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具有碗来粗细吧,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争上游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