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不管过去曾怎样辉煌和风光,如果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思进取,无所创新,不能否定过去,顺应时代的要求,等待企业的只有死亡。
走进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跃入眼帘的一切让你赏心悦目:花园般的厂区,清洁亮敞的厂房,让您感受到现代企业的气息,也折射出斯达在市场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真谛:创新使斯达拥有了今天和明天。
1 体制创新是斯达理念形成的前提
1996年,黑龙江造纸厂(斯达的前身)拿出大部分优良资产用于合资,小部分以10%租赁费租赁给斯达,使外资能够利用合理的投入控股。黑龙江造纸厂虽然丧失了生产能力,但可以分得红利,分享斯达快速发展的成果,又可拿到稳定的资产租赁费。斯达则利用合资的契机,优化了各生产要素的配置,明晰了企业的产权,摆脱了行政的过度干预,转变了员工“大国有”观念,实现了轻装上阵、快速发展,增强了干部员工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产权明晰后,企业股东关注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经营者受聘于董事会,对企业经营的好坏负全权责任。这种压力转换成一种新的动力。
在解决了产权问题后,斯达大力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先后投入500万元购买了上百台计算机,建成了具有200多台网上工作站和33台网下loc机的管理网络,自编了1万多个程序,形成了一套实用的系统软件。同时,围绕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供应管理、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营销策划等方面,组建了数据、文件管理中心和管理、监控、局部工控微机网,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控于两个中心、三个网络,实现了企业管理现代化。虽然第一次合资中止,但在黑龙江省委、企工委的运作下,又组成了外资相对控股、国有法人联合控股的多元投资主体,形成了一个既利益共享,又相互制衡、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企业发展的产权体制。
2、机制创新是斯达理念形成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于企业管理,使经营者、生产者置于严密的监控之下,堵塞了一些人的灰色收入和消极怠工现象。但激励和约束是一个统一体,如何在实施有效约束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正常激励的作用,这是关系斯达理念推进的关键所在。于是,斯达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在中层干部中实行年薪制,月收入比以前提高了3倍,但是,如果连续三个月完不成指标就要被撤职、降职;工人实行岗位工资,拉开了工资档次,收入与贡献成正比。
为了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斯达扩大了销售网络,在全国19个主要中心城市都建立了销售分公司,并投巨资开发营销信息,利用互联网实现远程控制,随时掌握国际和国内纸张市场的竞争情况以及各销售点的销售、回款、库存情况;成功首创了成本电算化控制系统,使产品成本创全国同行业最佳。
在堵塞原材料供应的“黑洞”方面,斯达创建了相互制衡的机构、业务流程和一整套相制约的网上管理程序,解决了原供应部门集采购、验收、保管于一体所产生的弊端,实现了采购的全过程透明。斯达建立的进厂物资网络监控体系,使采购价格平均下降7.5%。
为了提高员工的素质,斯达公司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员工培训,包括技术、技能、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等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主要采用长距离教学、电化教学、计算机模拟训练在内的立体式教育培训结构。激励机制的建立,经营机制的转换、员工素质的提高,为适应信息化管理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待续)
黑龙江斯达造纸有限公司新闻处记者 李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