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恐怕对“ST长控”(600137)的简称或多或少会有一点不习惯;但对于熟悉长江控股历史的人来说,只不过是看到了一出“ST包装——长江包装——长江控股——ST控股”的无奈轮回,也仅能生出一些“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感叹。
重组后迅速变脸
凭心而论,在四川省国资局主导下的这次资产重组,表面上还是相当成功的。公司于2000年4月惨遭ST,简称变为“ST包装”;同年6月,公司就与泰港实业签订了转让部分国家股的《股权转让意向协议》,短短两个月就找到了新买家,似乎一帆风顺。
而泰港实业也不含糊,下半年就拿出了一套令人满意的重组方案:泰港以4800万元的价格受让ST包装所持有的长信纸业公司40%股权,同时注入四川青神旅游95%的股权,ST包装因此一举扭亏摘掉了ST的帽子,变为“长江包装”。扭亏摘帽似乎来得太容易,这让长江控股隐约觉得不对劲,在泰港实业获得了股权托管权后,长控人为纸上富贵的扭亏付出了真金白银的惨重代价:2002年4月5日,长江控股披露为泰港系在银行借款提供担保13887万元。4月26日,在向四川泰港和银行函证后这一数据迅速扩大为20487万元。
2001年长江控股年报迅速变脸,每股收益由2000年的0.26元变为-0.32元。于是阔别两年的ST帽子再度戴到了长江控股的头上,可不同的是此次长江控股为泰港担保和借款,多了两个多亿的欠款。对于2001年净利润就只有-322.76万元,无疑是沉重负担;目前又因银行向泰港追债未果,国资局持有的长江控股部分国有股股权也遭法院冻结,可谓雪上加霜。对于辛辛苦苦忙了两年的长江控股而言,这种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滋味可实在是不好受。
泰港实业解囊不慷慨
作为近期活跃资本市场的泰港系,深谙“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古训,在泰港先后重组PT凯地、长江控股还有中辽国际的过程中,有一共性:即在重组的最初阶段,泰港慷慨解囊,将一下属公司无偿赠与重组方,其评估价值不菲,往往能使其资本公积金猛增,为扭亏奠定基础;另外又可博得重组方好感,可谓一石二鸟之计。
泰港实业赠予四川青神中岩风景区旅游开发公司95%的股权,评估价值为18942.9万元,使ST包装的资本公积金猛增至18943万元,而该“赠品”的注册资本才4000多万元;泰港实业捐赠给中辽国际85%股权的四川一路乐公司就是一家去年9月才成立的公司,目前尚处于亏损状态,而账面资产竟然也一下评估出9200万元之多。
从上面两个简单例子可以看出,泰港系“先予之”的股权都是经过溢价评估的包装的,不但令泰港的慷慨大打折扣,而且其居心也令人生疑。而事实上,我们从泰港入主长江的前后对比即知,原来泰港“欲取之”的更多。所幸泰港系这种功利性很强的资产收购和重组已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从泰港对ST凯地的收购行为紧急刹车到一年之后证监会直接过问泰港重组中辽国际一事,而使得泰港再次铩羽而归,我们可以看出,泰港系这种空手道的玩法渐渐玩不转了,尽管深锁迷雾之中,但泰港糟糕的现金流已是共识。
存在重组可能
对于与四川泰港公司之间的重组,ST长控仍然心存余悸,董事长陈瑜称过去的一年为“灾难性的一年”。所幸的是,公司公布解除与四川泰港和西藏天科的国有股股权的托管关系,使得这一段不美好的“姻缘”终于画上了句号,也从客观上使得ST长控有了“二次重组”的可能,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尽管公司与泰港的关系到此为止,但泰港为公司留下的后患却是无穷,并将为公司未来可能展开的“二次重组”带来意想不到的阻碍。毕竟ST长控为泰港背下的巨额负债以及国有股遭冻结,将使不少机构知难而退,ST长控期望通过“二次重组”而鹰击长空的梦想变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可不管怎么,ST长控的重组之路还会继续,而且其1740万的流通盘和6000多万的总股本,对于渴望进入资本领域的机构投资者而言,始终是一种诱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