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则内地产品因为包装不环保遭遇市场困境的消息引人关注。有报道称,内地一著名品牌啤酒在台湾销售红火,不过啤酒热卖后,由于包装不环保,所使用的绿色玻璃瓶再利用率不高,处理单位拒绝回收,造成台湾一些城市满街都是该品牌啤酒的空瓶,形成环保上的大问题,给未来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与此类似的问题还很多。1998年,美国、加拿大农业部以中国进口商品的木质包装材料中发现光肩星天牛为由,要求所有来自中国的商品木质包装材料及铺垫物都必须附有中国官方检疫机构出具的检疫证明,证实其经过了热处理、熏蒸处理或防腐剂处理,或者必须出具无木质包装的官方证明,违规包装将被拒之门外。仅此一项,我国采用热、熏处理或防腐剂处理木质包装的费用较之以往增加10%~30%。
据了解,我国包装行业每年承担着30000亿元工农业产品及1000亿美元出口商品的包装任务,每年因包装不善造成的损失达数十亿元,其中相当部分是因为不符合进口国绿色环保包装要求而造成的。
各地政府态度不同行业标准不一绿色包装市场混乱
绿色包装的标准的解释为: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可促进持续发展的包装;也就是说包装产品从原材料选择、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和废弃物处理的整个过程均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中国包装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凯发环保技术中心主任董金狮强调,绿色包装包括了两个涵义,一是可以回收、重复利用,二是易降解包装。
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很多产品包装都打着绿色旗号。以最常见的餐具为例,市面上使用的很多餐盒都醒目地打着“环保餐盒”、“降解餐具”或“城市环保”等字样。“这里有真有假。”在董金狮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上百种不同样式、类型的餐盒,董随手拿起其中几种向记者解释,“有些产品包装上根本没有企业标识,手模软绵绵,一搓就掉粉,使劲一撕就破裂,一闻刺鼻又呛眼。”
董分析:绿色包装市场出现这种混乱局面,一是因为各地政策不完全一致,还以一次性餐盒为例,北京市政府要求限制销售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加强回收利用,在铁路车站、长途汽车站、机场、首都文明景区(点)和宾馆饭店禁止销售、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处罚额度最高为5000元;而上海则提出对一次性塑料饭盒要“源头控制、回收利用、逐步禁止、鼓励替代”的原则。二是因为产品标准不一致,现有标准一套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另一套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技术要求”。前者主要针对可降解餐具制定标准,而对非发泡、非降解但易于回收利用类餐具如聚丙烯类则没有说明,而后者则明确了该类产品可以使用(因为全世界都在用),只要回收率达到75%即可获得环境认证标志。
规模是降低成本的必由之路小型绿色包装企业面临生存困境
日前,重庆市首家绿色环保餐具企业宣布停产。该公司负责人说,环保餐具在价格上敌不过市场上流行的非环保餐具,是企业失败最主要的原因。该厂从7月份正式投产至今,用户只有3家。他们曾到市场及一些学校促销,人们对产品的环保理念普遍很认可,但说到价格就为难:环保餐具批发价从0.25元到0.16元不等,虽已接近成本底线,但仍然远远高于市面上0.1元钱以下的非环保餐具。
从事环保研究十多年的董金狮向记者解释:目前在市场上使用的环保型餐具以非发泡塑料类和纸浆模塑类为主。但是真正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价格都比发泡塑料餐具高出一倍左右,因此许多产品偷工减料,质量难以保证。
据了解,目前全国范围内一些主要发泡塑料餐具生产厂家(包括外资、台资、港资企业)基本都已停产,主要城市餐具市场上公开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现象已大大减少,现在市面上流通使用的发泡塑料餐具主要来自城市周边的小生产作坊和个别无照企业。
在大城市中,超市、大型餐馆、商场中所使用的包装产品基本上能达到环保要求,而在一些个体商贩和市场里,非环保包装产品依然随处可见。
从另一个角度看,目前全国绿色包装企业大部分属于小型企业。规模小,品种单一造成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因此,有专家提出,以目前形势来看,年产5000万件(以500ml餐盒为基准)以下的企业已经很难长期经营下去,生产能力接近1亿或超过1亿件的企业雏形已在悄然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是设备生产企业千方百计地改进工艺,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实现规模化效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