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华纸业网通讯员 何木报道) 红麻造纸我国在前些年被搞得炙手可热,以后又冷却下来,被人们看好却不中用。有好几个要用红麻为原料的工厂相继建立起来,最后又因为各种原因相继关门大吉。事到如今,为什么还有人重新打定主意继续做红麻的文章呢,红麻、红麻浆到底应该怎样去评价呢?红麻失败了吗?为什么不接受教训呢?国内外与全杆红麻化学浆有关的几次尝试都没有获得成功,或是说没有坚持下来。
我国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满足解决造纸所需长纤维浆的来源和消化农民手中过剩种植的红麻,各地科研单位纷纷开展起对于红麻制浆造纸的研究工作。“七五”,特别是“八五”,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在“八五”期间,国家拨款1500万元,以用红麻生产化学机械浆生产新闻纸的课题开展攻关研究,参与者计有20家科研单位,攻关项目依托单位为湖南省沅江造纸厂。同时,日本地球环境协会、日本红麻协会等组织,为促进在中国实现红麻造纸的产业化,也出资对我国的一些科研单位给以帮助,最后还与联合国工发组织,并介绍了一些具有实力的企业和银行,一起在沅江针对建设5万吨全杆化学浆厂的意向进行了可行性研究。不幸的是,沅江既没有借助国家攻关计划的依托关系而采用红麻生产新闻纸,日方在沅江的考察也不得不否定了原来的设想。
山东济宁四方纸制品公司是我国第一家以全杆红麻为原料批量生产化学浆的企业,由中国轻工业北京设计院承担设计。当时借鉴了木材和中国其他一些草类原料(如竹子、芦苇等)普遍使用的制浆方法,为了节约投资,没有进口造价昂贵的连续蒸煮设备,而是大胆地采用了立式蒸煮锅的间歇蒸煮工艺。实践证明,技术上是基本成功的,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经过调整得到了解决。建成后于1995年和1996年两次生产全杆漂白浆,总共生产了995吨红麻浆,其中350吨销往日本。但是最后也没有摆脱被迫停产的尴尬结局。
项目没有能够搞起来,搞起来的又没有坚持下去。然而,其原因不在于种植技术和制浆技术,也不在于市场,而根本就是原料来源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原料价格问题。
沅江地处我国有名的鱼米之乡,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红麻在这里有传统的种植习惯,能长得很好。但是其竞争对手作物也多,如柑橘、棉花、苎麻、蔬菜等。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种植取向有了更多的选择。虽然红麻具有节省人工的优点,但是在地少人多的地区,农民考虑的只是每亩地的产出,他们并不十分介意人工的用多用少。
济宁四方公司在原料方面遭受的挫折更大,因为是在一座新的工厂建设起来以后,才出现了红麻的短缺。只好又去搞田菁,田菁也没有了(田菁还有个易生虫害的弊病)。尽管产品适销对路,并且大量出口,可是原料来源不能得到满足,价格也很贵。每吨红麻平均958元,吨浆耗红麻2.79吨,每吨浆光是原料就2673元。与草浆、木浆的成本相差太大。在这种情况下,工厂自然难以为继。 泰国凤凰制浆有限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座成功运行的全杆红麻浆厂,设计能力7万吨/年(1987年曾到达8万吨)。产品除按政府要求,必须供给本国纸厂外,其余全部出口日本、印度、韩国、台湾省和马来西亚等国和地区。后因一,市场需求和价格的变化迫使当地红麻的用途发生转变,大量转向作为麻纺原料;二,麻农改种收益更高的木薯;三,在当地容易得到竹子和桉木原料的供应,凤凰公司的蒸煮器是简易型的卡米尔立式连续蒸煮器,容易适应其他原料的制浆工艺,因此,在不能得到充足的红麻时,就利用竹子和木材生产;四,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当地红麻种植条件很差,多为干旱瘠薄的坡地,产量只有500公斤/亩,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红麻经济抗风险能力当然极其薄弱,稍有变化,农民就会逃之夭夭。
从国内的、国外的试图或曾经使用红麻作为原料制浆造纸的先例来看,他们受到了挫折,不是任何技术上的问题,其问题主要是原料的问题,是原料的价格问题。只要解决好原料的供应问题,红麻的经济潜能一定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
声明:本文版权属本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