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计委已批发全国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规划。这标志着中国历史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根据森林分类区划的原则,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范围主要限定在400mm等两线以东,自然条件和立地条件较好,地势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地区,涉及河北、内蒙古、福建等18个省(区)。
工程建设规划所需资金主要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和个体林农自筹解决。
日前,中国造纸学会副秘书长李玉华告诉记者,中国造纸学会的电话异常繁忙,其中,不少人是来联系速生杨的有关事宜。企业种树情绪高涨,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造纸企业如此热衷于种树确有其缘由。
国家718亿元建速丰林为纸业输血的明朗举动,使得造纸原料供应商和制造商喜出望外。而随着“林业六大工程”之一的速生林工程正式推开,15年后提供木材13337万立方米、满足国内生产用材需求量40%的利好,着实上紧了造纸企业造林的发条。
尽管林地放开被认为是林纸结合的破冰之举,但是政府的管理层面大部分沿袭的是旧有模式。中国造纸学会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秘书长胡文利告诉记者,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少羁绊。
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理事长胡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他认为,林业和纸业的资本一体化,是一种法制规则下的市场交易行为,在现行体制下,实现林纸一体化的交易费用很高,甚至无法交易,根本原因是制度性障碍。
市场化“放”生
“林纸一体化的根本问题在林而不在纸。”胡楠坦言。
号称“金牌战略”的林纸结合已经呼吁多年,真正拿上桌面还只是这几年。
我国可采森林资源不足,但对造纸原料的供给是充分的。2002年12月20日,国家林业局两位司长寇文正和张蕾经过统计得出这样的结论。
“如此丰富的林业资源纸厂不肯用,为什么行业多年喊发展木浆生产而无济于事,造成浆、纸产品大量进口?”胡楠开始提出这样的质疑。
问题的核心在于林业的产业市场化程度太低。胡楠说,过去谈“林纸结合”,其实是行政关系上的部门结合,是“只谈不合”。现在谈林纸一体化,即经营一体化,更深层次地说,是通过产权清晰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结合而成的资本一体化。
在市场化层面上,把生态林与工业人工林区别对待是明智的做法。
胡楠告诉记者,林业一向强调“恶管山”、“严管林”,但后者是市场中的竞争性产业,强调的应该是“放”,而不是“管”。依法放开的出发点是如何调动投资者和广大林农的积极性,如何推动林业产业化经营。
一直以来,由于林地使用权和伐木权分离,业主对所经营的林地没有自主处置权,伤害了造纸企业把造林当作第一车间的积极性。胡楠说:“其实农民是最实在的‘理性经济人’,只要政策、法律适应市场规律,农民种树只会越种越多,绝不会乱砍滥伐。”
国际上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些大的纸业集团,仅用了10多年时间就发展起大规模、高效率的林纸一体化产业,且随着造纸对木材需求的刺激,林木不但没有越采越少,反而农民种树的热情更高,森林更多,同时,造纸企业的木材自给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998年,美国国际造纸公司拥有279万公顷的林地面积,木材自给率为34%;巴西的大型纸浆厂,木材原料绝大部分来自自己所有的人工林,而且距离工厂不超过100至300公里。
胡楠剖析,相对于林业来讲,我国纸业进入市场较早。上个世纪80年代,纸业的商品交易就已经开始由市场自发调节了,再加上这两年外资和民营资本的高速发展,它在资本结构方面的市场化程度又上了个台阶,而林业的市场化脚步才刚迈出。
一个市场化程度很低的行业和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要实现市场经济中的一体化,是极为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他承认,市场机会的作用,已经开始显现,并得到了不小的回报。北京天则研究所预言的“每年将有200亿元到300亿元私人资本(含外资)被吸引到林业”并非言过其实,但广东以外的广大地区,目前还少有私人资本介入,诸多障碍捆住林纸市场化的后腿,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使用权之争
最近,记者走访国家林业局,其速生丰产林办公室有关人士透露:“从总体上看,外资纸厂的融资能力要比国内企业强得多,加上各地重视外资企业投资,在今后争夺有限的造林资源和使用权时,国内企业处境不利。”
土地使用权放开后,一批已经拥有林基地的造纸企业会很快成为我国纸业的主要力量。业内说法,我国纸业的“国家队”阵容将很快确定下来。
也就是说,国内企业的优劣分化将从此加速。国内各造纸企业的急躁情绪可想而知。
2月25日,渭南市市委、市政府与西安中富集团公司、香港国泰林纸公司达成共识,投资40亿元营造速丰林180万亩。
这是距现在最近的一项大规模投资。事实上,这样的投资近年来多如牛毛。
日前,记者从中国造纸学会了解到,到2003年年初,可统计的共有41家造纸企业上报植树造林计划,2001年到2010年规划造林总面积达到306.04万hm 2。而关于外资造林的面积,目前还没有详细的测算。但很明显的一点是,广东吸引外资先拔头筹。从广东林业利用外资项目高达96个不难看出,外资介入的速度风卷残云,竞争白热化。
外资的战略眼光远在国企之上是无法否认的。如今,当我国企业还在为找到未来投资点兴奋不已的时候,APP最早在广西种下的林子,已经可以轮伐了。
由于外资来得太猛太快,很多人不能接受。尤其在土地的使用权上,曾持有“不宜由外资控股,更不能独资”等主张的不在少数,更有人放言外资出钱租用大片荒山种树是“国土沦丧”。
这并非空穴来风。胡楠告诉记者,事实上,1995年APP最初开始在我国广西进行林纸一体化战略性投资时,就已经出现了不同的臆测。
“如果超越自我站在我国纸业结构的战略高度上,并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就知道这种阻挡从长远来说是不利于我国纸业发展的。”胡楠很早就这样说过,“一个竞争性的产业越靠保护生存就越落后。”要实施林纸市场化,最终建立一个产权清晰、竞争规范的产业市场经济模式,核心就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实现由国家投资为主向外资和民间投资为主转变。
现在,值得欣慰的是,外资介入的成熟度很高。
目前,除广东之外,APP已经有了在广西50万亩林、海南70万亩林的不俗业绩。APP中国区总经理姚旭升说,今年,他们的海南计划开始上马,目标指向100万亩林。当然,APP的胃口绝不仅于此,它希望放长线于10年内,在海南建设350万亩林地,在广西建设450万亩的林地,这应该是海南、广西两地有较大开采价值的速生丰产林地了。
姚旭升在电话中笃定地告诉记者:“APP从来就没放弃过中国战场,即使在2001年上半年,APP总公司遭遇债务危机,其在中国的业务仍在继续。”
最新消息称,加拿大嘉汉林业国际有限公司日前与广东云浮市签订原料林基地的近万公顷的租赁合同,同时与西江林业局进行了2000公顷造林项目的谈判。
至此,广西、广东、海南这些最有条件来开展大面积种植制浆所需要的阔叶林的地方,外资都已经插足了。
天相投资的一位分析师认为,引进外资发展速丰林,解决国家资金不足,这实际上是整个林纸产业政策的重大转变。
在争夺土地使用权上,矛头并非集中在单一的国企、外资之间,甚至外资之间也在互相较量。弥漫在去年下半年广西上空的硝烟值得一提。
“两虎争一山”,全球排名第二的造纸商斯道拉恩索和排名第十的APP,为争夺我国有限的高效经济林地开始交火,并凸现出惟我独尊的锋芒。新加坡亚洲纸业、泰国顺和成集团等也都没有等闲视之,不动声色地开辟人工林,且围下了不小的圈子,为未来的造纸做准备。
“以集体林场的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国有林场的改革,并逐步放开林地使用权的交易,最终过渡到永久性的林地使用权,并可在大范围内依法流转。”在使用权的归属上,胡楠的“无为而治”,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清除林业制度性障碍的关键。
至少,这个问题算是目前进展得较乐观的一个。
税费门槛
最近,有投资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投资100万元种400公顷速丰林,七八年后就能轻松将600万元的纯利收入囊中。
乐观的预期来自国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速生丰产林。但是大部分开始上马林纸一体化的造纸企业,都感到了艰于呼吸的负重,最大的莫过于税赋。
造纸学会专家顾民达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木材在流通环节的税费达20多项,占一次销售价的50%以上,加上采、集、运成本和地方有关部门额外增加的收费,合计高达70%以上。
在这个问题上,胡楠认为,因为政企不分,完整的林业过程被人为割裂,划分成营林、森工、流通三个部分,导致税收计征环节改变,征税范围扩大,造成多税并列,重复收税。这样,税费制度就失去了均衡市场条件下的公平,使营林投资者的收入仅为木材价格的20%左右,对农民和其他的投资者来说,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剥夺。
拿目前200万吨木浆900万m 3造纸用材来说,如果税费全免除了,大概有20亿元,即使将来发展到1000万吨木浆4500万m 3木材,也不过是100亿元。
而这本来就是应该付给农民的“发展债”。
记者日前从青山纸业了解到,在福建省,林农的木材销售收入中,有48%是国家和省里的12种税费,28%是市、县、乡、村的各种收费和提留,扣除17%的采伐、运输和销售成本,真正兑现到林农手中的,仅有6%-8%。
事实上,大多数地方对林业税收的意见从未停止过。尽管很多人寄期望于落实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2001年2月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造纸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上。这一文件有减征收购环节的农林特产税(8.8%)、育林基金(12%)自提自用等规定。
但业内人士对此不置可否,认为这些规定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各林业大省为保证各级财政稳定,在林业税费上的回旋空间并不大。
至少,现在各省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出台。
不确定的方面还来自于积弊时久的地方利益。
记者日前电话咨询广东林业局,其新闻中心负责人介绍说,省政府给予投资速丰林很多优惠政策,如简化林地转让、租赁手续,稳定经营权,减免部分税费。而广东台山市对于规模达667公顷以上的民营资本,还将返还50%的育林基金。
无疑,在税收待遇上,广东省开出的清单是吸引眼球的。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广东林业目前在吸引外资上占据的上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