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每日新闻 > 正文

新闻查询


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
2003-03-17 人民日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必须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继续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必须深入分析国际出版市场,组建大型出版集团、发行集团、销售集团,培育更多的面向国际出版市场的现代出版人,特别是高层次的管理人员,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出版活动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提高综合国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其自身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是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环节,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的主要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植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对我国经济和政治的稳定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产业,有两个基本的内容必须牢牢把握:一是出版产业不仅是现代化的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二是出版产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特色出版产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出版业的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产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出版业,容易相对忽视出版业的经济属性、产业属性。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出版产业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的阶段性发展要求相适应。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应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出版体制和运行机制。

    出版产业是知识产业、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而知识的积累和传播离不开各种出版媒体。因此,包括传统出版媒体和电子出版媒体在内的现代出版产业,必须充分认识自身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地位,自觉地运用经济规律、产业规律、市场法则来规范自己,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是对历史悠久的中华出版活动和中华出版人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世界现代出版产业优良传统的恰当吸收。人类出版史表明,中华出版不仅是前行的,而且是独具特色的。它极富创造性,又极具开创性,对各种出版文化从来都能以一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熔为一炉的态度来对待。无论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出版传统都将在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的过程中被辩证而有机地吸收。

    出版产业从产业门类上讲属于第三产业,从产业种类上讲属于信息服务业,因而出版产业自身也具有后发优势。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我国出版产业并没有完全循着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发展纸介质出版物的路子,而是在发展纸介质出版物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媒体的出版物,可以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出版产业面临着两个重要任务:一是与信息产业的相关行业一样,需要通过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二是要加快从传统信息产业向现代信息产业的转变,最重要之处在于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运用高新技术的能力和水平。

    继续深化出版体制改革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并强调“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这是对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工作包括出版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把加强管理作为继续深化出版体制改革的重点。出版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由我国出版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任务决定的。越是强调发展,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管理,这样才能使出版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一是加强和完善出版的行政管理工作。从总体上讲,出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直接管理多、间接调控少,行政手段运用多、综合手段运用少,微观管理多、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少,制度不落实、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从管理体制、管理规范和管理手段上切实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是加强出版法制建设。在继续加强立法工作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依法管理,加大执法监管的力度。

    三是加强出版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经营管理水平低、成本高、消耗大是我国书报刊、音像及电子出版单位、发行和印制企业的通病。要在出版单位内部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加强内部经营管理,降低成本,减少消耗,切实提高经济效益。要加快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建立择优录用的制度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

    把优化结构作为深化出版体制改革的关键。优化结构是出版体制改革最本质的要求,是推动出版工作实现由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向以质量效益提高为主的阶段性转移的重要途径。具体地讲,优化结构包含以下内容:

    产业结构的优化。优化出版业的产业结构,要以提高出版集约化程度为出版改革的重点,以促进兼并与联合为突破口。通过结构性调整,建立若干个辐射全国市场或区域市场的出版基地以及依托出版基地的发行中心,培育出若干家销售额达十几亿或几十亿元的大型或超大型出版集团。

    产品结构的优化。优化产品结构,要以实现出版物内容丰富多彩、服务对象多层次、品种多样化的新格局为目标,尽快改变图书出版业中教材和教辅读物所占份额比例过大的现状,根据市场需求,加快一般图书出版、发行的步伐,实现出版物市场的最大化。在调整产品结构时,要特别注意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盘活存量资产,为出版产业的发展增添后劲。

    价格结构的优化。价格结构调整的目标在于建立市场价格体系,通过市场对出版资源及出版生产要素进行定价。除了对大中专教材和中小学课本继续实行国家定价,其他出版物都应由出版单位根据纸张成本、印刷工价和发行册数自行定价,出版物定价向市场放开。

    分配结构的调整。要进一步调整出版行业内部利益分配结构,促进印刷行业成为出版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长期以来,我国印刷业一直被作为与出版业配套的服务行业,其附属性大于独立性。加上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我国现有的印刷设备很难进行技术改造,很难改变落后的面貌。因此,调整出版行业内部的利益分配方式,使出版和印刷之间形成互为关联又互为制约的生产体系,促进印刷设备的技术更新,将会带动出版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资产结构的优化。优化资产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盘活壮大存量资产,使国有资产增值。优化资产结构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使资本向优势出版社集中,形成规模经济、集约经营。通过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强出版产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出版人才结构的优化。优化出版人才结构,目标是为了提高出版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批新世纪的现代出版人,造就一批高层次的出版行政管理干部、业务带头人、经营管理专家和能工巧匠。要充分利用在高校开设与出版产业有关的专业学科的有利条件,培育综合素质高的出版人才。

    把提高质量作为推进出版业阶段性转移的重点。提高质量效益,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是出版产业繁荣发展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是继续推进出版业阶段性转移的重点。

    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线。出版产业的编印发诸环节和科工贸各门类都有质量的要求,但最集中的还是反映在出版物的质量上。出版物的质量包括政治质量、学术艺术质量和编校印装质量等。政治质量是出版物最重要的质量,但编校印装质量低劣的出版物将严重地恶化读者的阅读心理,从而使出版物所承载的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难以有效传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抓出版物质量,全面抓,反复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经过几年的努力,书报刊音像及电子出版物的编辑、印制工作的质量保证或监督体系已经基本确立,《图书质量保证体系》、《报纸质量管理标准》、《社科期刊质量管理标准》、《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所建立的质量管理规范,是出版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出版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是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根本动力。我国出版产业要用好出版经济政策,按照质量效益优先的原则确定投资方向,为出版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后劲。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编采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印刷设备的技术水平,确保出版物的印装水平。

    提高出版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根本保证。加强学习是全面提高素质的基本途径。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还要学习现代科技、市场经济、法律等知识,研究出版产业在两个根本性转变过程中结构调整的特点、方式和运行规律。

    出版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在不断提高出版物整体质量的同时,要实施精品战略,组织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中的“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的出版工作;抓好重点出版工程建设;搞好“国家图书奖”和“中国图书奖”的评奖活动。

    积极参与国际出版市场竞争

    国际化是当今世界出版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中国作为世界出版产业大国之一,理应开拓国际出版市场,参与国际出版产业的竞争,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国出版产业走向世界,首先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通过出版物宣传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因此,走向世界是新世纪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中国出版走向世界,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出版物要在世界中文出版物市场上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从整体上说,我国出版产业的国际化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出版产业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会进一步加快。当前,我们要从国际出版贸易最基本的问题开始,认真地制定出一套具体的策略方案。

    对国际出版市场进行深入分析。要从国际角度考虑出版业面临的市场竞争问题,着重分析国际对中华文化资源的需求状况、华文出版物的海外读者的阅读需求等。还要考虑到国际间的贸易壁垒、法律制度、经济因素、社会习惯、语言及政治环境、消费结构、文化模式、宗教和道德背景等。如果有可能,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海外市场调查,以确定海外读者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研究并掌握进入国际市场的各种手段。这些手段包括参加国际大型书展、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及直销机构、广告宣传、定期编印外文出版物征订目录、及时将出书信息传递给国外销售商、进行国际版权贸易、同国外合作出版等等。中国出版走向世界,拓宽发行渠道是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出版单位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已有数十家,而且还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在量力而行的情况下,要尽量在境外多开办一些独资或合资的出版、发行单位,这是拓展发行渠道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对外合作出版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合资出版单位;二是以版权贸易的方式进行合作出版,绝大多数是科技期刊。进行合资出版和合作出版,能够为我所用的主要是三条:一是信息,二是管理,三是资金。通过合作,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同行先进的出版管理经验和运作经验。国外的大出版集团运用大工业的方式运作出版流程,无论在选题策划、印刷装帧还是在发行销售等环节都有独到之处,他们对高新技术在出版产业的运用始终非常敏感和快捷。这些都是我国出版界非常缺乏、急需补课的地方。对出版业的不同门类和不同环节,由于其意识形态的性质不同,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要特别注意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报刊与图书和音像出版相比,后者可以先行试点;出版与发行、印制相比,发行和印制的步伐可以迈得更大一点。

    通过组建大型出版集团、发行集团、销售集团的方式,利用集团的规模效益及集团实力进入国际出版市场。大集团可以以更多的出版物品种,采取更直接的方式,即在外国生产或设置营销分支机构,进入更大的市场。这显然比小型出版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培育更多的面向国际出版市场的现代出版人,特别是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中国出版要走向世界,首先就要求中国出版人的出版观念必须走向世界,出版理论和出版实践必须走向世界,并最终在世界出版市场的竞争中创造出巨大的效益。


相关报道:
引导民间资本投入 苏州打造新闻出版产业
新闻出版业又一重大举措 中国印刷集团公司挂牌
“出版暴利”呼唤“印数审计”
新闻出版业向支柱产业提升
三大措施谋求新闻出版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出版业进军海外市场步履维艰
出版业在2002年“中国十大暴利行业”名单中排第二
 
用户注册 | 站点导航 | 关于我们 | 为您服务 | Email我们

Copyright © 2000-2002. JingHua Paper Inform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景华纸业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