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杂志胡舒立报道:谁能担保那些国际债权人无可奈何的今天,不是中国债权人的明天?
经过31个月的艰苦挣扎之后,由印尼黄氏家族(Widjaja Family)旗下金光集团控制的造纸业巨头APP公司,终于在10月底迎来了国际债务重组签约和投票的关键时刻(参见本期报 道《APP脱身进行时》)。这次重组主要与APP其他国际债权人相关,看似与其中国企业债务并无直接关系,但却是值得中国有关方面特别关注的金融与资本市场大事件。
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的中国业界人士对公司债务重组并不陌生。1999年,广东省政府窗口公司粤海企业集团(下称粤海)曾经深陷巨额负债出现严重支付危机,宣布进行债务重组。粤海的总负债达59亿美元,债权人涉及30多个国家,加之自身企业结构复杂,粤海旗下的子公司、孙公司、重孙公司林林总总达到500多家,削债重组的整个过程相当艰难,几度山重水复。至2000年11月,粤海重组落下帷幕,持有97%债务的146个债权人在重组协议上郑重签字,显示了重组的空前成功(参见本刊2002年1月号《重温粤海重组》)。
粤海重组曾经被视为中国第一起债务重组,同时是亚洲最大的债务重组。此次重组后一年,享有盛誉的《国际金融评论》为之授予最佳债务重组的专门奖项,这绝不止是一种专业性的肯定,更显示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重建。
就在粤海重组结束后三个月,APP即出现了支付危机。此后,APP据估计高达139亿美元的债务重组,被称为新兴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重组案,成了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新焦点。可以想知,这起重组的成败,直接关乎APP作为一家跨国企业的信誉,也是对印尼及新兴市场法治建设水准的一种检验。
可以说,此次APP漫长的重组之路至今还未走完,而无论印尼协议最终可否争取到75%的债权人签字,抑或百慕大投票是否有75%债券持有者赞成,国际舆论对此项重组的负面评价都是相当显著、难以改变的。从重组之初至今,国际债权人对APP提出了多次严重质疑,对其运作不透明、欠规范表示过极大愤慨,更有债权人直接将APP告上法庭,要求由法院指派的经理人(judicial management)管理企业以防资产转移。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这些抗议和诉讼未能奏效,APP债务重组只能按照原有方向前进,但债权人不满并没有平息。
当年粤海重组最终方案出台后,97%的债权人同时签约,就此一锤定音。而此次APP重组方案公布,尽管最大债权人印尼银行重组当局一马当先,当天签约债权人总计仍只达35%~40%。APP不得不通过全球路演来争取最终实现债务合解所需的75%多数票。事实上,就在APP印尼签署重组协议之日,就有美国政府进出口信贷银行将其告上法庭,这是债权人对方案难以接受的显著证明,更表明APP在国际上的信誉毁损深重已极。
可能只有更多地拉开时间距离,才能对粤海与APP重组的得失有更全面的对比估算。不过,了解APP在国际债务重组中的行为准则,应当使国内银行界在当前多几分清醒。APP亦在中国大举借贷,而且至今尚未公布透明、可监控的正式重组方案。除去国际债务,APP在中国投资的企业对中国银行的负债总额约为19亿美元。虽然这些年来,其中国公司一直在部分或全部支付贷款利息,但按其最新披露的财务数字,APP中国总资产仅有14亿美元,其余4.01亿美元为难以回收的关联公司应收款。此外,APP中国企业也处于亏损状态,前两年亏损可以亿计,而仅今年1至3月仍新增亏损1570万美元。很显然,国内的APP债权银行目前仍处于高风险之中。更重要的是,这家资不抵债的企业今年宣布的几个新上项目均牵涉数百亿元人民币投资,其主要融资渠道仅余国内银行。很显然,中国银行界的可能风险恐怕比一般估计更为严峻。
APP总部设在新加坡,其长达31个月的国际债务重组主要在新加坡进行,距中国亦远亦近。这次新兴市场最大债务重组正是国际金融市场不可多得的最佳教材。重组过程中的每一番曲折值得悉心体会,终于形成的数百页文件值得认真研读,结果的每一个细节安排更值得仔细推敲。中国人看待这类交叉国内与国际大规模债权纠纷的复杂事件,不能关起门来只算自家得失,亦不可拘泥于一时一事。原则和规律最终会发挥作用。谁能担保那些国际债权人无可奈何的今天,不是中国债权人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