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造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三位,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国造纸工业发展之快。但是,我国的纸张产品基本上只能满足国内低消费水平需要,还远远不能适应对高质量纸制品的需求。我们如何面对国内不断升高的对高档纸的需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出路,用专家的话来说,只有“林纸一体化”才有可能,“林纸一体化”不仅是解决造纸原料问题,也是解决小纸厂遍地开花,解决造纸污染问题的出路之一,国家也应在有关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使我国造纸工业早日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 现代纸业,在全世界制造工业中,其产值位居电信制造工业和汽车工业之后,而在钢铁工业和航天工业之前。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及北欧等发达国家,纸业已成为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在我国,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纸业的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浆纸依赖进口
我国的浆纸一直以来都依赖于进口,尤其是自1993年以来,中国木浆、纸、纸板的进口量持续增长,2002年的木浆进口量比1998年翻了一番还多。目前进口的浆和纸居中国主要进口商品用汇第三位,仅次于石油和钢材。中国造纸协会2002年年报提供的数字表明,2001年,中国进口木浆,纸和纸板共用去外汇1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60亿元,每年花在进口浆纸制品上的钱,可以再造一个三峡。专家早在论证中得出,木材造纸在出浆率、成本比较、环境保护等方面远远优于草类纤维,只有木纤维的特性才能够适应高档次、高质量产品的要求。而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走以草类纤维为主要原料的生产路线。于是,国内生产的纸质用品只能满足低档消费的需求,但以木浆为原料的高档产品严重短缺,只能依赖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造纸工业原料结构不合理,木浆比重小,非木纤维比重大是制约国内造纸业发展的瓶颈。
“多草缺木”是关键
我国造纸专家崔鹤鸣教授早就尖锐地指出,中国庞大的造纸量是支撑在两只“泥足”之上的:一只是“草”,即以草类纤维为纸浆主要制浆原料的路线,另一只是“小”,即以发展小造纸厂为主的产业路线,中国纸业靠这两只脚跻身于世界第三大国,比其他工业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危机。世界纸业强国如美国、加拿大、芬兰等国95%以上采用木浆造纸,而国内的造纸企业大都以麦草和废料为主要原料,以非木纤维为主要原料不仅难以大量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如铜版纸等,另一方面,它还造成了中国造纸企业平均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污染严重,竞争力弱,以至于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造纸业的发展。
“多草缺木”是我国造纸工业以非木纤维为主要生产原料的客观因素。中国是农业大国,草类资源丰富,麦草集中于山东、安徽、河南、江苏等省;稻草集中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省区;湖南、湖北以及东北地区芦苇资源丰富;广东、广西地区甘蔗资源丰富。另一方面中国森林资源短缺,人均森林面积排在世界的119位。而且森林地域分布极不平衡,树龄结构不合理,可采资源不足。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纸张市场一直被短缺所困扰,为了消除短缺,就把追求数量扩张,扩大生产能力作为重点,这使得以草为原料造纸得以大发展。
大力推广“林纸一体化”
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甩掉“草浆为主要原料”这只“泥足”,发展以木纤维为主要原料制浆的路线。木纤维的主要来源就是人工林,林纸结合,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是世界造纸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世界平均的森林覆盖率是26%,加拿大、芬兰等造纸发达国家高于甚至十几倍于这个标准,中国的造纸业兴起也应继续寄希望于林纸一体化,即人工林场是纸业的第一车间,更深一层就是,林和纸是同一个投资主体。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共营造了3亿多亩人工林。我们不能等林造好了再发展木浆造纸业,而应以纸业的发展带动人工林的发展。在发展林纸一体化的过程中,企业可以自行投资建设原料林基地,将原料林建设作为企业生产的第一车间,将林木培育费用计入制浆造纸产品成本。也可以采取造纸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或订单方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发展林纸联合,由造纸企业直接对农户下订单或签合同,企业可获得稳定的原料供应,同时农民也保证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实践,辅之以必要的国家政策,林纸一体化必能顺利进行。
造纸业是目前我国国内少有的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行业。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纸及纸板的消费量将在8000万吨左右。据统计,2002年世界各国人均耗纸量的平均值是55公斤,最高的美国已近达到人均耗纸310公斤,而中国这个数字才27公斤,因此,纸品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林纸联合、发展木浆造纸业是重塑中国造纸业的战略需要。(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