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日报记者丁洋报道,2004年新春将至。按说刚刚走过忙碌的2003年的纸行业该小憩一下,但由于废纸和纸浆价格将上涨、汽车运输费用上涨和电价将上涨等加大生产成本的因素扑面而来,使人们不得不又绷紧神经,早早进行新一年的筹划。
其实,企业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一直就没有停过。但如果成本上升的幅度过大,利润空间被大量挤占,企业只能通过自身降低生产成本这招来应对,还是难以招架。一部 分业内人士认为,一些需求旺盛的纸种,可通过纸品涨价来消化成本加大的那部分,但前提是,价格上涨幅度不能太大。因为纸品贵一点,市场还是能容忍的。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纸价上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纸价涨幅与成本涨幅相同,生产企业还能承受,但如果涨幅较小,则意味着要挤占利润空间,企业很难承受;但涨幅过高又要面临性价比占优势的进口产品的冲击……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
企业:成本加大,期望纸品涨价
记者了解到,面对不断加大的成本压力,一些企业在运输方面开始尽量少用甚至弃用汽车运输,改用船运和火车运输。而有些企业则必须采用汽车运输。宁夏昊盛纸业公司总经理李书庆说,企业运输直径只有几百公里,这么短的距离,用火车运输,申报车皮、装卸以及产品破损等问题,必然加大运输成本。因此,用汽车运输成为必然。但企业则必须面对运费增加的不利现实。过去,从宁夏吴忠市到陕西西安每吨运费为150元,现在按国家规定的正常载运,每吨运费上涨到200元。
李总从运输这个话题转到原料涨价问题。他说,从2003年开始,进口木浆几乎月月涨,每次上涨幅度高达 50至100元。如美国产的太平洋牌木浆,从2003年元月的每吨4150元,一路飚升至2003年底的5150元,上涨了1000元。他接着说,不光原料价格上涨,煤价也在涨。在宁夏,今年工业混合煤每吨的价格上涨了17.5 元,企业按每年用量3万吨计算,全年将增加支出50万元。企业感到成本的压力越来越大。
记者随后采访了一些造纸企业,他们与李总有同感。他们认为,企业一直在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但这些举措不足以支撑成本压力,需要通过纸品涨价来减压。
专家:涨与不涨,供求关系说了算
纸业专家郭永新对记者说,根据经济学原理,价格的决定因素不是成本,而是供求关系。纸品涨与不涨,供求关系说了算。比如说,铜版纸,虽然其原料木浆的价格在不断提高,但铜版纸价格却“水涨船不高”。原因是铜版纸市场供大于求。
郭永新分析,纸品价格的涨与不涨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如果说生产成本上升了10%,而纸品价格只涨了8 %,其结果必然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一结果将带来企业还贷难、投资方收益空间小、职工待遇低等问题。但如果国产纸品价格上涨至接近进口产品,将受到在性价比方面占优势的进口纸的冲击。因为西方纸业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都实行集 团化生产,木浆原料基本上是自产自用,这样则保证了原料成本变化不大,而且成本较中国企业低。而我国企业基本上用的是商品浆,受原料市场的影响较大。如果因为原料价格上涨,提高成品价格,涨价后的国产纸品与性价比占优势的进口纸品相比,处于劣势则成为必然。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因为关税下调,国外新闻纸大量涌入。2003 年1至10月,我国进口新闻纸302 .29万吨,较2002年同期的170.05万吨增长了77.73%。这组数字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口新闻纸正以其性价比优势冲击着国产新闻纸。
郭永新说,其实前些年,中国纸浆市场纸浆价格的大起大落就印证了“供求决定价格”原理。上个世纪的19 93年,纸浆价格每吨只有3000 多元。1994年,由于纸浆紧缺和一些公司人为的炒买炒卖,纸浆的价格上涨到每吨4000多元。到了1995年,纸浆价格猛涨到9000多元。一些急着用纸浆的企业甚至以每吨10000元的价位都买不到货。接下来,中国的一些公司加大纸浆的订货量,国际纸浆大厂相继开工甚至开足马力生产。此举使市场进入供大于求的局面。以后的二三个月里,纸浆价格陡然下降,最低降至每吨6000元。
摸清供求状况———企业的当务之急
郭永新说,企业当务之急是要摸清供求状况。眼下,一些企业光考虑市场缺多少,不去考虑在建和规划项目新增加的产能,盲目上项目,很可能一投产就陷入“供大于求”的尴尬境地。我国每年要进口涂布白卡纸200多万吨。一些企业则认为市场空间大,一拥而上,盲目上项目。但他们没有看到现在在建的规模产能则高达300多万吨。新产能的集中上市,市场不一定一下子就能消化。这些产能完全可以造成供过于求的局面。
一位专家与郭永新有同感。他说,各个企业应有各自的特色,新上项目时不要盲目攀比,要科学论证和规划,要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实际,发展自己。在国内市场,继前几年双胶纸、轻涂纸、涂布白板纸等品种过热后,目前涂布白板、白卡纸又“炒作”到白热化状态,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国外先进国家的发展趋势看,一般文化纸和其它品种的比例大约占30%至40%,板纸类品种占60%至 70%,在立项时应充分调查研究国内外市场各品种的供求量等。
郭永新认为,一方面企业应该理智投资,摸清市场的本来面目,作正确的战略分析;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国家应加强信息调控力度,加大市场的透明度,使企业清楚地看到,哪些项目该上,哪些项目不该上,避免项目 “撞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