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纸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曹朴芳近日说,中国已步入世界纸张生产、消费和进口大国行列,2002年纸产品生产和消费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全国纸产品进口了1870万t,用汇70多亿美元,与石油、钢材一起,成为我国进口用汇最大的3大类产品。 据统计,2002年全国纸张的消费量达到4330多万t,消费额接近2000亿元。有关分析表明,到2015年,我国纸产品消费总量将达到8000万t以上,造纸行业仍需每年300多亿元的投资。 长期以来,我国造纸企业多为产能几万吨的中小型企业,规模小、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产品以中低档为主。但在高档纸品领域,投资回报率高达30%以上。
中国造纸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国有3500家造纸厂,生产能力可达4500万t,平均每家产能不到2万t,在3500家纸厂中,年产超过10万t的不足50家,超过100万t的也仅有3家。这3家分别是:江苏金东企业、山东晨鸣和东莞九龙。
外资成为助推器
以前,我国曾对外商投资造纸业有一定限制。但2001年,国家推出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除钞票纸、邮票纸等极少数品种外,化学木浆、原料林基地建设及部分高档纸及纸板生产等都被列入鼓励外商投资目录。也因此,诱发了外商大规摸投资造纸业的更大热潮。截至目前,在国内设厂的跨国纸业公司有10余家,且各家不约而同地将眼球盯住全木浆双胶纸、低定量涂布纸、铜版纸等高档纸品领域。这些企业包括:芬兰的芬欧汇川(UPM)、芬兰与瑞典合资的斯道拉思索(STORAENSO)、印尼的金光集团(APP)等。它们在国内高档纸品领域占有绝对领先地位。 外资在中国跑马圈地的热潮中,来自印尼的金光集团APP(亚洲浆纸)公司尤引人注目。不仅因其规模浩大,且因其独特的发展理念。APP以海南为起点,开始对中国林业和造纸业进行席卷式投资。 1995年,APP在海南成立了海南金海浆纸林有限公司,筹划浆纸林基地。2年后,合资成立金华林业有限公司负责林地建设。同年,在洋浦建立60万t(后扩增)浆纸厂及350万亩造林基地项目也获国务院批准。1999年,负责木浆生产的海南金海浆纸业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高达4.28亿美元。APP在华的投资模式从上游的原材料到下游的纸产品都有涉及,造林-制浆-造纸一体化,且从海南迅速向江西、河南、湖南、云南、广东等宜林省份扩张。
2003年,APP更是大手笔,宣布拟投资项目金额超过900亿元,引起业界和传媒的极大关注。有资料显示,目前APP已在中国建立了4个原料林基地、13家造纸及纸制品工厂,产品包括涂布纸板、铜版纸、双胶纸、无碳复写纸、卫生纸等多个品种,年产135万t的江苏金东就是APP旗下的企业。已在海南洋浦运作几年的金海浆纸厂,总投资近130亿元,建成投产后年产能可达100万t。 有关人士分析,在国家投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唯有外资的注入,才能够解决国内纸市场巨大需求的缺口。
新老纸厂前途未卜
曹朴芳说,造纸业是技术、资金、人力密集型产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投资、高风险的产业。有关人士甚至预言,在外资的攻城掠地情势下,今后几年中国造纸行业将重新洗牌。以1万t高档纸浆和纸张产能为例,从木材到纸浆大约需要1.5亿~2亿元投入,从纸浆到成品纸又至少需要1亿元投入。也就是说,每万吨成品纸产能大约需要2.5亿~3亿元的投入。另外,造纸业又有着很高的规模生产要求。国际上通常的规模产能起点是纸浆厂至少30万t,造纸厂至少为15万t,这就意味着一个基本规模的造纸企业资金投入至少在15亿~60亿元。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最大的纸厂年生产1500万t,产值达到300亿美元。新建的纸浆企业规模一般都在50万t以上,造纸企业产能多在35万t以上。相形之下,国内企业产能基础和资金实力都显得极其弱小,且融资渠道也极不通畅,面临很大的困境。 除去前期投入,原料对造纸企业的持续发展关系重大,在纸品成本中比例几乎占了一半以上。造纸发达国家,原料采伐半径通常在百公里之内,而国内企业有时可达1000公里,成本之高可以想象。APP之所以在中国各地广辟林地,也许就是基于此考虑。 一些国内纸厂的负责人说,如果国内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渠道和网络优势,落脚于行业内的兼并重组,或许不失为良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