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到山东省兖州市采访,看到周围的田野里长起了大片的杨树林。陪同采访的兖州市政府官员介绍说,这是太阳纸业公司在新世纪开始实施的三倍体毛白杨造纸原料基地开发工程,而这一工程在加速造纸原料结构调整的同时,也正影响和改变着兖州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成为全市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发展的新亮点。五年内,该公司的速生杨基地在济宁市的发展规模将达到100万亩,成为鲁西南最大的氧吧。
“既要规模利润,更要蓝天碧水。”李洪信对记者说,“作为一名企业家,不仅要考虑企业的发展、职工的利益,更要兼顾社会效益,造福于一方百姓,对得起子孙后代。”他告诉记者:“在太阳纸业,最先进的设备就是治污设备,最先进的技术就是治污技术。好企业治污也应高标准。”
据了解,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大型一档企业,是全国最大的民营造纸企业,中国造纸纳税第一大户。目前该公司拥有固定资产32亿元、员工7000余人,年生产能力达8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高档涂布包装纸板生产基地。
李洪信说,企业发展,环保先行,治理污染是造纸企业的生命,治污的前提是观念。早在上个世纪末,公司就在前瞻性地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带动的同时,确保生态的协调发展,培育自己的科技核心竞争力,把环境保护当作企业的“生命工程”来抓,先后投入6亿元用于污染治理,使所排废水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公司先后上马了6套先进的水处理系统,其中,有两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达到了南水北调的要求和农田灌溉标准,实现了污水的综合利用,这在全国造纸行业也是第一家。
“达标不是最终目标。”李洪信说,“要想根治污染,必须彻底改善原料结构,走林纸一体化的道路,建成‘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生态型、环保型造纸基地。”他介绍说,公司在美国洛杉矶、北京、上海浦东分别成立了高科技开发中心,建立了白杨科技研究所和白杨科技开发公司,积极实施林纸一体化工程,以造纸速生林建设为突破口,致力于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保持企业的健康永续发展,冲击废水“零排放”的目标。从2000年起,公司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朱之悌的指导下,建成了国内造纸行业规模最大的三倍体毛白杨育苗基地,这也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三倍体毛白杨第一个产业化基地,现已造林10万亩,最终建成百万亩的规模,预计3至5年内,太阳纸业将全部采用自己生产的木浆代替进口木浆。今年,该公司投资7500万元兴建的高标准的“物化-好氧生化-厌氧生化”氧化塘污水处理中心顺利投入运行,该工程占地450亩,引进德国万乐克公司的技术和设备,是国内造纸行业规模最大的氧化塘。目前,经该工程处理的造纸废水主要用于速生林基地和农田的灌溉,初步达到了流域“零排放”的目标,真正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其实,环保并不是企业的包袱。”谈到太阳纸业多年的治污历程,李洪信认为,环保还是一种资源、一项产业,环保也可以产出效益。污染治理不单单是末端废水处理,更重要的是实施清洁生产,在生产的全过程、多层次、宽领域来治理污染。要摈弃传统的环保观念,树立“大环保”的理念,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优化环保资源配置,整合环保产业经营,把节水、治污、水资源保护有机统一协调起来,努力发挥每一方废水、每一吨废弃物的最大价值,变废为宝,变旧为新,实现废水废物资源化综合循环利用,实现污染治理的综合效益,达成生产经营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一致。
据了解,近年来,太阳纸业通过采取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废水回用率等措施,已经基本实现包装纸板废水“零排放”。在对造纸污泥的综合利用上,积极开发探索利用污泥生产NPK有机复合肥和土壤改良剂,利用污泥中的造纸纤维、氮素等有用物质,开发三倍体毛白杨专用复合肥等,打造有机统一的循环经济圈,真正实现环保工作由投资型、污染型向效益型、资源型的转变,把传统的造纸工业引导到新型工业化发展轨道上来。
李洪信坦言:“目前的国家排放标准并不高,好的企业、有良知的企业家绝不应满足于这个‘低门槛’。太阳的治污目标就是污染‘零排放’。”(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小千 郑重 通讯员 王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