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新闻资讯>每日新闻>正文     
 

西安市长安区手工造纸作坊探访(图)

http://www.paper.com.cn 2004-03-31 景华纸业网
 

    造纸术的出现,是书写记事载体的一次飞跃,随着蒸汽时代的远去,信息时代的到来,纸张的生产几乎全是依靠机械化流水作业。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纸张早已习以为常。曾经为炎黄子孙所骄傲的古代造纸工艺,在这个飞速发展与变革的年代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世界纸根在中国,中国纸根在长安。”近日,记者走进“沣出纸,水漂帘”的北张村———

  3月14日,记者偶然得知,在西安市长安区的几个村落里,还保留着从一千多年前流传至今的古代手工造纸工艺。带着几分好奇和虔敬,记者踏上了探访古造纸工艺之旅。

  初见:原始造纸作坊藏身农家后院

  汽车向南行驶不久便到达此行的目的地,一个位于长安区沣河东岸,名叫北张的村庄。记者一行径直来到村民马胜松家,他家世代从事手工造纸。进入后院,一个手工造纸作坊便展现眼前。看着作坊内摆设的各种叫不上名、更猜不出用途的“古”物件,记者的思绪一下子被带入了历史长河,一幕古人造纸的劳作场景浮现在脑海中。只是门外停放的车辆和路过高新区时感受到的都市气息,才提醒着记者身处何时。


    环顾整个作坊,这里找不到一样现代化工具,从各种物件的质地看,它们都是天然材料加工而成。一些石制物件虽然人为雕琢的痕迹明显,但做工十分朴实。记者看到,作坊中占地最大的是一个两平方米左右,用来盛放造纸原浆的纸槽。它深约50厘米,里面纸浆与水的混合体呈现出淡青色。纸槽并非在平地上垒建而成,而是低于地面深挖而成。由于长期盛放液体,纸槽边的青苔依稀可见,在其一侧放着一个用竹子扎成的小帘子,竹帘缝隙比我们日常挂在门外的帘子要小许多。这小帘子做工精致,与作坊中其他物件形成鲜明反差。



手工造纸的原材料———构树皮

直击:手工造纸工艺令人叹服

  记者问马胜松:“现在还有没有人会用手工方法造纸?”他笑了,说:“当然有了,我现在还经常造着呢。”说着,他便系紧围裙跳进紧挨纸槽,只能容下一人站立的小坑中捞起纸来。只见他先用一根木棍在纸槽中轻轻搅动,等沉淀在下面的纸浆均匀地漂浮在水中后,再拿起纸槽边的竹帘,放在一个大小与之匹配的木框上。接着,他双手托住木框,将框边以约30度斜角插入水中十厘米左右,稍停顿一下又麻利地从水中抽出。



把竹帘放入纸浆池中,准备捞出“雏形纸”

  这时,记者看到竹帘的一边已经布满白色的纸纤维。接着,马胜松将木框同样以30度斜角完全插入水中。马胜松说,这时木框放入水中的深度要根据经验判断,纸浆中纤维的含量越高,入水的深度越浅。记者观察到,这次插入水中的木框,在短暂停留后并没有被直接抽出水面,而是在水面附近再次停留了一下。在这个过程中,马胜松把木框端平使其与水面平行,并且像淘金一样有节奏地晃动几下后,才将木框缓缓端出水面。

  完成这些工序后,木框的竹帘上,一张纸的雏形已展现在记者眼前。这张紧贴在竹帘上的雏形纸与我们平常见到的纸张不尽相同,因为含有大量水分,它完全透明,可以清晰地看到背面竹帘的纹路。马胜松熟练地将竹帘倒扣在纸槽边的一个石板上,用手从竹帘的一侧轻轻地拨起雏形纸的一边,顺势把纸平铺到石板上。



揭纸

  马胜松说,经过以上工序的不断重复,纸就被一张张地做出来,再放在石板上,先后叠加,到一定高度后,将事先准备好的木板和青石压在上面挤干水分。这一过程一般要持续10小时以上,并不断地往上加青石以增加重量。经过挤压的纸张被去除去了绝大部分水分后,仍会很潮湿,还要经过一个晾晒的工序。晾晒一般由家中的妇女完成。她们会选择日头好的天气,将整摞整摞潮湿的纸抱到向阳处,再将其一张张贴到平整的墙上。等晾晒的纸张完全干燥后,经过裁剪、打捆就可以作为成品纸出售了。

  

利用杠杆原理压去雏形纸的水分

  解读:“沣出纸,水漂帘”传说的真意

  从学生的历史课本上可以得知,西汉时期我国民间已经有了造纸术,东汉的蔡伦在总结了前人的技术后加以改进并上报了朝廷,从而使造纸术得以广泛的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说,蔡伦是发明造纸术的代表者。

  那么,在蔡伦之前造纸术又产生于何地呢?长期从事纸史研究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杨东晨,结合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现的纸张实物和研究成果提出了中华造纸术的故乡应在西汉国都长安的畿内(指京兆、左冯翊、右扶风,合称三辅,辖境约相当于今陕西关中)地。据考证,北张村造纸起始于西汉时期,自古就有“沣出纸,水漂帘”的说法。

  现为世界造纸历史学会会员的李仿本人就是北张村人,他在业余时间走访了解了许多专家并结合从古墓葬中出土的纸张实物,提出最早的纸是从沣河里捞出来的新看法。他对“沣出纸来水漂帘”这句民谣也作了全新的解释:沣河暴涨时,将秦岭山中的各种树木和沣河岸边涝池中的麻类植物顺水冲下,在自然碱和水的作用下,这些树皮和麻类植物在水中逐渐变成稀薄的原始纸浆,原始纸浆在水的浮力下,顺水面漂浮。一些被洪水冲毁民房的竹门帘也在水中漂浮,被树的枝杈挂住后,那些原始纸浆偶尔会附在竹门帘上,积少成多。河水退潮后,经太阳照晒,悬空的竹门帘上便形成了一张最原始的纸,人们受此启发而发明了造纸术。



加工造纸原料使纤维分布均匀

  困境:千年古工艺面临内忧外患

  曾经家家户户造纸的北张村,如今仅剩7户人家仍在从事造纸,流传下来千年的造纸的古工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境地。在长安区流传着“有女不嫁北张村,半夜起来站墙根”的顺口溜也许能生动的说明从事造纸古工艺的匠人们面临的处境。

  今年47岁,已经从事造纸30年的马胜松向记者介绍,捞纸工序之前还有一个相当繁琐的准备原料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古造纸工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它的把握好坏,直接影响到纸张的质量。

  古代造纸,原料取材于树皮,并且最好来源于树龄一年的构树幼树。因构树树龄越大,树皮中能用于造纸的植物纤维含量就越小,纤维韧度也会降低。把收集回来的树皮初步筛选后,经过浸泡软化放进大锅里煮,通过高温使其进一步软化。煮后的树皮再放到石碾上反复碾压,同时加上生石灰泡制约一天的时间。将泡制过的原料继续放到锅中用高温蒸汽蒸半天的时间。此时,树皮中的纤维才被充分软化,达到做纸浆的要求,但还不能直接用于造纸,必须把其拿到有活水的地方洗掉石灰和其他的杂质。回到作坊,将原料放到地上用石锤砸碎,切成片放入水中再淘洗一遍。经过上述初加工后的原料被放入一个石槽中用碗口粗的圆木尽量捣碎,最后将捣碎后的纤维放入纸槽打浆,这才有后来的捞纸、压纸和晾晒工序。

  前面提到准备原料的繁琐过程,其目的就是要将构树皮中的纤维充分软化。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的机械,必须由手工完成,如果使用机械,将会破坏纤维的韧度影响纸张的质量。介绍到这儿,马胜松猛吸了一口手中的香烟接着说:“造纸的整个过程下来,有18道大工序,72道小工序,每个工序都少不了。这些工序都是祖上一辈辈手把手传下来的。现在的年轻人嫌麻烦,干这个赚钱又少,没人愿意学。我家的三个娃,现在都出外打工了,平时回来对我造纸连看都不看。”古工艺后继无人,同时又面临着来自国外的压力。记者在采访时得知这样一件事:1982年末的一天,北张村接上级通知要求整理村容迎接外宾。之后村里来了一辆载满日本客人的大客车,这些客人到村里后,最关心的就是造纸古工艺的过程,他们对整个的过程进行了录像并作了认真的记录。马胜松当时也受邀请为日本客人演示了造纸过程,其中一位日本人回国后给马胜松寄来了一张《唐人造纸流程图》和一些日本手工制造的纸张。让马胜松惊奇的是,在寄来的那张图上,日本人根据当时参观造纸的记录情况,以图画的形式详细绘出了造纸古工艺的整个过程。说到这儿,一脸厚道的马胜松表现出对日本“客人”这种做法的不满。



把制成的纸贴到墙上晾晒 

  呐喊:留住千年造纸古工艺

  北张村原始造纸工艺面临失传,古长安作为纸文化发源地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一直未能得到重视与保护,这个现象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出生于北张村的86中退休教师李仿,便是为长安造纸古文化长期鼓与呼的代表人物之一。

  1979年,李仿从电视上看到,美国人将到访的邓小平副总理请到一个村落,观看他们的传统手工造纸工艺。李仿心中非常气愤,这简直是班门弄斧,让一位来自造纸发明古国的总理观看美国的造纸作坊,简直是一种轻蔑。从那以后,出生于造纸之乡的李仿对造纸历史产生了兴趣,他开始留意一切与造纸有关的报道,业余时间流连于省图书馆、陕师大、西北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时不时在报章上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

  1994年11月,一生执著追索造纸起源的世界造纸历史学会(英文缩写为IPH)理事、美国纸专家爱莲·科列斯基夫人访问中国,她专程来到西安拜访古长安造纸作坊北张村。在那里,她到处搜寻北张村造纸的起源,一位村民向她谈起了在86中教书的李仿对此颇有研究。爱莲在临上飞机的前一天,才约见到刚刚出差回来的李仿老师。这次会谈,李老师提出自己令人惊奇的观点:最早的纸,是从水中捞的。也就是北张村民谣中所唱的:“沣出纸,水漂帘。”

  爱莲听后非常惊奇,对纸的这种起源非常感兴趣。她盛情邀请李仿参加来年的世界造纸历史学会的年会。但由于经费问题,李仿并未成行。爱莲还将李仿的论文带到美国,在1995年冬季华盛顿出版的《手工造纸》杂志上以英文刊发。

  经过三年的筹备。1999年4月,世界造纸历史学会在西安成功举办中国纸文化渊源研讨会,国内二十多位专家参加了研讨会,灞桥纸的发掘者程学华、中颜纸的发掘者罗西章也到会参与研讨。国外有来自7个国家的14位专家参加了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李仿提出的“世界纸根在中国,中国纸根在长安”的论点,得到与会专家的赞同。一位未能与会的专家在给李仿的来信中说,你在20世纪末将IPH研讨会引到中国,这是给中国纸史学界做了一件大好事,非常有意义。

  在纸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相当成就的李仿,心中还有许多难以化解的情结,一是IPH已召开了数十届年会,却从未在中国举办过一次年会。二是对于造纸历史,中国最有发言权,但IPH的官方工作文字只有英、法、德三种语言,竟没有汉语。三是希望能在西安创建古长安“天下第一纸展览馆”,因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建纸展览馆,但都没有资格用“天下第一”的称号。造纸术的发源地———秦地古长安理应借此先天优势,乘西部大开发之机,建立古长安“天下第一纸展览馆”。

  思索:造纸古工艺究竟何去何从

  解放前,北张村的造纸业也曾经辉煌过。据村中的老人讲,当时陕西的生活用纸主要是靠北张村及周边的几个村子生产供应,连西安地区的报纸也是用北张村出产的纸印制的。1974年马胜松初中毕业后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纸。那时侯,沣河边的贺家村与北张村一样几乎家家造纸,公社给从事造纸的匠人们都记工分,按参加农业劳动对待。生产出来的纸张由公社集中起来统一交到省上的仓库。在那个包装业不发达的年代,那些大多被当做其他产品外包装的纸张不愁销路。马胜松一天最多能造出1800张纸,工分记得也比别人高,生活比起旁人能好些。上世纪80年代,村里从事造纸的匠人们纷纷单干,收入还不错。但随着周边造纸厂的投产,手工制造的纸张竞争力下降,渐渐失去了市场,匠人的收入也跟着下滑。现在市场上一刀(100张)普通的再生纸只能卖到5元钱,用天然的构树皮制造的一刀原浆纸能卖到50元。去年马胜松家有三口人参与造纸,一年获得了6000元收入,平均每人的月收入才200多元。

  有专家说,想要改变造纸古工艺后继无人的境地,简单的挽救保护是不够的,应该在充分发掘古工艺潜在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方面下工夫,让从事造纸古工艺的匠人在经济上获得保证。

  在马胜松家,他给记者拿出了一些从日本寄来的纸张和宣传材料。从日本的经验来看,他们生产出来的手工纸已经不再当做单纯的纸张去出售了,而是忽略了纸张本身的使用价值,把它当做一种工艺品去推向市场;对于造纸古工艺的过程,他们则视做一种遗留文化来保护,组织观光旅游来促进对古工艺的保护。

评论】【推荐】【打印】【关闭

相关报道:
浙江衢江整治竹造纸企业 加强生态环保工作
北京造纸学会选举产生第六届理事会
陕西:巨资修设施依旧排污 造纸企业有何不满?
理文造纸拟配股集资8.4亿港元支付公司扩展计划
新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关闭1万吨以下小造纸
温州:造纸术“活化石”也要申请“世界遗产”
河南“纸乡”新密市重拳治理造纸厂水污染
 
 发表评论
发  表:
笔  名:
 
 
新闻查询

 
用户注册 | 站点导航 | 关于我们 | 为您服务 | Email我们

Copyright © 2000-2002. JingHua Paper Inform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景华纸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