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报报道:据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的官员介绍,“五一”黄金周北京的垃圾量达到8万多吨,垃圾总量增幅虽不明显,但一次性消费品产生的垃圾较往常大增,这与假日里进京旅游和外出游玩人数激增有很大联系。现在不管在哪里,我们都容易接触到一次性消费品,那么,该怎样看待一次性消费品呢?
“功过相抵”论
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里的一家快餐店,上午11:30,附近学校的学生在不到20平方米的店里排起长长的队伍,服务员忙着流水线般的操作———熟练地将塑料袋铺开,接过盛满饭菜的餐盒,顺手拿起一次性木筷,放进塑料袋里,系好袋口递给顾客。20分钟,一袋50只装的一次性餐盒全部用光。
据快餐店老板介绍:餐盒每天要用掉300只,筷子四大袋(约250双),店里不用专人洗餐具,顾客也能消除餐具不卫生的担忧,生意挺不错。
一家网络公司的林先生说,公司每天的午餐都吃外卖,使用一次性餐具。他认为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一次性消费品适应市场的需求,方便了日常生活。
然而,以木制品来说,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耗材130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全世界铅笔年产量是100亿支,其中75亿支铅笔是中国制造的,制造75亿支铅笔至少需要10万立方米的木材!
日本农林水产省林野厅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约为257亿双,但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3%左右,96%的一次性筷子从中国进口。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郑江颇为忧虑:“认为一次性消费品能功过相抵显然不科学,在生活中它代表着物质富足、方便快捷,但也是浪费资源的‘杀手’,消费者沉浸于‘用完即扔’的消费快感中是不理智的”。
“一次性”是卫生?
一次性用品在市场上被看好,就是基于便利和卫生,然而,“卫生”却要打折扣。
北京市质监局质量监督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塑料制品本身就含有化学成分,质量不达标的一次性塑料品在市场上也为数不少,关键要消费者自觉抵制。
一次性筷子的包装上多印有“高温消毒”、“清洁卫生”的字样。有业内人士称,很多小企业往往采用硫磺熏,双氧水、硫酸钠浸泡、漂白,滑石粉抛光,实际缺少清洗、消毒环节。因为它们的市场价格便宜,在市场上占有很大的比例。
记者在河南省方城县出差时,发现该县城七成以上的饭馆里,一次性木筷都是裸装摆在餐桌上;北京很多饭馆里的一次性筷子多数只用纸包着筷子头,在生产—运输—使用的诸多环节中,卫生状况很难让人放心。
留意一下街边的小吃店,会看到将塑料袋套在碗、碟上,用来给顾客盛饭菜。孰不知一次性塑料袋在食物高温的作用下,会分解出多种有害化学物质。
北京丰台区一家专门为宾馆酒店提供一次性用品的商店里,店员告诉记者,一次性洗漱用品价格便宜,市场的需求量大,宾馆的客人也就住几天,用这些便宜货,对质量也感觉不出什么来。
卫生部门指出,有时使用一次性消费品是必要的,比如医疗类用品;但一次性消费品长期使用,如塑料杯、快餐盒等,大多与人体直接接触,卫生指标达不到要求,则会导致引发和传播一些慢性疾病,“一次性”并不等于卫生。
“牧童经济”和“宇宙飞船经济”
一次性塑料餐盒是“白色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它们大多不能降解。一次性塑料杯、相机、电池等,使用后产生的垃圾回收难度极大。
北京市按平均每人每天消费一个塑料袋计算,每个袋重4克,每天就要扔掉44吨聚乙烯膜,仅原料就扔掉了近4万元。把这些塑料袋铺开的话,每人每年弃置的塑料薄膜面积达240平方米,北京1000多万人每年弃置的塑料袋是市区建筑面积的2倍。
专家指出,把自然界当作随意放牧、随意扔弃废物的场所,这是原始的“牧童经济”,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经给它敲响了警钟;珍惜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像宇宙飞船上的生活一样,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地利用各种物质才是解决这一生态难题的根本性措施。
“宇宙飞船经济”指对消费品的循环利用。针对一次性消费品,环保界人士提出了3R(reduce、recycle、reuse,即减少使用,循环利用,重复使用)方案,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
例如,将企业废料作为其它企业的原料,形成企业资源利用的“循环链”。日本王子造纸公司一个工厂的统计显示,该厂每年回收一次性筷子的数量高达1.2万公斤左右,回收三双一次性筷子就可以制造出一张明信片或者一张A4复印纸,将不能用于生产纸张的筷子与其它材料混合加工后,制成火力发电的燃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梁本凡研究员认为,“线形经济”(开采—利用—废弃—再开采)模式转变为“循环经济”(利用—废弃—再生利用)模式值得推广,循环经济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原理,日常消费和工业生产要在少用一次性消费品的同时,加强对废弃物的加工和再利用,这个步伐还待进一步加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