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包括福建南纸股份有限公司的12家国内新闻纸生产企业针对加拿大、韩国、美国的新闻纸行业提出的反倾销措施一案终审获胜,我国将继续对原产于上述三国的新闻纸征收反倾销税,期限为5年。这是中国新闻纸行业首次在反倾销期终复审案中取胜,也是新闻纸企业叫板国外公司的一个开头。
7月的南平,骄阳似火,今年的夏天又出奇地热。
但南纸总经理助理、销运处处长陈桂兴的心情却十分的舒畅:今年的6月30日,商务部发布2004年第30号公告,决定对进口到国内、原产于加拿大、韩国、美国的新闻纸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为5年。至此,我国新闻纸产业在中国的首例反倾销措施期终复审案中取得了胜利。作为南纸的总经理助理,陈桂兴感慨“这样的结果来之不易,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1997年10月,在中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颁布后,包括南平纸业在内的国内9大新闻纸厂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对美国、加拿大和韩国的进口新闻纸进行反倾销调查申请,从而展开了我国对国外产品的首例反倾销调查。”陈桂兴在办公室里向记者讲述了几年前那次轰动全国的维权历程:1997年12月10日,外经贸部正式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1998年7月9日,外经贸部发布初裁公告,认为美国、加拿大、韩国对中国存在倾销,并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损害。外经贸部决定,从1998年7月10日起,对原产于上述三国的新闻纸实施9%到78%不等的反倾销税,确定保护期自1998年7月10日起为期5年,也就是到2003年7月10日终止。去年,国内12家造纸企业又向新成立的商务部提出对这三个国家的新闻纸进行反倾销再调查。在经过一年调查期后,今年的6月30日,商务部发布2004年第30号公告,决定对原产于加拿大、韩国、美国的进口新闻纸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为5年。
反倾销初裁:赢得五年调整期
1996年是国外新闻纸疯狂进入中国的最高峰年。1995年我国新闻纸进口量才4.7万吨,1996年猛增到35.6万吨,达到了国内总需求量的40%。“一般来说,如果进口同类产品的数量占到国内需求量的10%,即为临界点,如果占到15%,则为威胁点。而当时进口量达到40%,使得国内新闻纸行业面临严峻的形势。”一位参与当年反倾销的上市公司人士说。
5年保护期,为国内新闻纸企业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赢得宝贵的时间,中国新闻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998年7月份开始实行反倾销措施后,当年新闻纸的进口量就从1997年的45.34万吨跌到23.64万吨,2000年再跌到22.4万吨。进口新闻纸得到有效遏制,原先使用进口纸的用户逐渐转向用国产货。有关人士介绍,采取反倾销措施后,原受冲击的南纸开始长足发展,1998年5月4日,南纸发行7000万股A股,募集资金3亿多元,为公司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奠定了基础。1999年12月,南纸5号纸机投产,年增生产能力18万吨。2000年投产一年产量就达到15万吨,达产率83.3%,超过了欧美同类型纸机的先进水平,投产第二年产量就超过了设计生产能力。2002年沪深两市5家以生产新闻纸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中,南纸综合指标排名首位。
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倾销诉讼,中国企业意识到了自身技术设备与国外的差距。在5年的保护期,觉醒的国内新闻纸行业部分企业奋起直追,不惜巨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1999年12月,南纸引进国际上先进的三抄机,年增生产能力18万吨;2001年5月,黑龙股份一台新纸机建成投产,年增生产能力18万吨;2001年10月,山东华泰股份一台纸机建成投产,年增生产能力16万吨;2002年1月,武汉晨鸣纸业一条新闻纸生产线投产,年生产能力12万吨……“目前国内新闻纸行业的先进设备,大部分都是5年保护期内购买的。”南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而就在上世纪90年代初,年产十几万吨的设备还是中国新闻纸行业所不敢想象的。
同时,一批民营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达到了相当规模和实力,例如晨鸣纸业、华泰股份等上市公司。
“日落复审”:国内企业再打反倾销牌
在国际贸易领域,反倾销措施的期终复审俗称“日落复审”。当年对新闻纸的反倾销调查是中国反倾销调查第一案,自然此次期终复审也就成为我国首次反倾销“日落复审”。
5年保护期一晃而过。如果国内企业在保护期结束前不提起反倾销的再调查,就意味着将一下子失去保护,在维权中长大的新闻纸行业当然不会这么傻。在2003年7月1日,商务部发出2003年第28号公告里,作为申请人的我国12家企业认为,如果终止反倾销措施,原产于美、加、韩三国的进口新闻纸对中国的倾销行为可能继续或再度发生,倾销行为给中国新闻纸产业造成的实质损害可能将再度发生。关于倾销继续的可能性,申请人认为在5年的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三国对中国出口新闻纸数量、金额下降,但是存在继续倾销。关于倾销再度发生的可能性,申请人认为在我国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第三国政府也应其国内新闻纸产业的申请,对原产于加、美、韩等国的进口新闻纸进行反倾销调查,如果我国终止反倾销措施,加、美、韩三国很可能采取低价倾销的策略向中国出口被调查产品。在损害继续或再度发生的可能性方面,申请人认为自采取反倾销措施以来中国新闻纸产业状况有所好转,但仍然很脆弱,易受进口产品冲击和损害。如果终止反倾销措施,涉案国倾销进口的产品,可能造成中国新闻纸产业销量减少、产量被迫降低和国内市场价格被压制的结果;使易受损害的国内新闻纸产业状况恶化;进行技术设备改造的大量投资,将无法得到回报。
原南纸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一亭认为:“洋纸在国内的冲击造成大量的新闻纸厂无法正常运行,处于半停工状态,对此进行投诉还是可以的。反倾销不延长的话,对国内的新闻纸生产必然会造成很严重的伤害。”
最终裁定:再赢五年“好时光”
从近年来国内造纸产业的发展来看,自1997年对美、加、韩采取新闻纸反倾销措施后,整个造纸产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全球信息化并没有使纸品的消费量下降,相反世界纸的产量仍以年2%到3%的速度增长,信息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对纸的新品种的需求,也令造纸板块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值得给予良好的预期。
在进行新闻纸反倾销的同时,国内同类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目前,代表国内产业申请反倾销期终复审的12家造纸企业,其新闻纸产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的7成以上。据有关部门的测算,中国新闻纸消费市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到2005年,国内市场消费量将达到300万吨左右,和国内同类产品的供应量基本持平。
同时,令陈桂兴欣喜的是,今年国内新闻纸市场十分看好,预计南纸存在着供不应求的趋势。
其一,在进口废纸、煤炭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新闻纸产品售价下降的两头挤压下,去年行业效益全面下降,市场有效供给有所缩减。像东北4家主要造纸企业,只有延边石砚一家生产基本正常,湖南岳阳纸业新上项目增加了生产轻涂纸等利润相对丰厚的文化用纸,江西纸业甚至于今年6月陷入窘境。但国内新闻纸需求依旧旺盛,据统计,2003年中国新闻纸消费量达260万吨,预计今年增幅将超过10%。
其二,今年新闻纸进口量比去年大幅下降。去年国内进口新闻纸约35万吨,而今年1-5月份仅有2万多吨,全年预计进口量不过10来万吨。业内人士分析,这是由于国外新闻纸产业整合,以及今年欧洲杯、奥运会等国际大赛频频等因素促成供求关系变化,新闻纸国际行情看涨,导致进口量减少。
面对多方冲击:中国企业何时长大
第一个5年保护期确实给我国企业带来喘息的机会,但令人遗憾的是只有少数企业抓住了机遇,大部分老企业却因盲目扩大产能,竞争激烈而相继陷于困境。当年提起反倾销诉讼的九大企业如今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挺过来的也大多不景气。8家以新闻纸生产为主业的造纸上市公司中,已有2家公司:吉林纸业、江西纸业,因连续2年亏损被ST处理,而这2家公司都把亏损的原因归结为新闻纸市场的供过于求。
更糟糕的是,中国的新闻纸发展本来就存在先天不足,因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新闻纸消费量实在微不足道。像我省每年的新闻纸需求量为5万吨左右,和南纸28万吨的年预计产量,还有不小的差距。美国每年人均消费新闻纸45千克—48千克,日本每年人均消费新闻纸32千克,全世界每年人均消费新闻纸也达8千克,而2002年我国人均年消费量仅为1.42千克,还不到世界人均消费量的五分之一,更不能与美、日相比。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进口新闻纸被反倾销税挡在门外的同时,包括韩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开始在中国国内投资设厂。据统计,在2002年国内造纸业中,“三资”企业数量虽然仅占8.1%,但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却已占到30%以上。同时,俄罗斯、日本、北欧国家、印尼等向我国出口的新闻纸产品数量也开始逐渐增加。
长期以来,由于地区部门分割的影响,国内新闻纸企业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规模无法和别人抗衡、新闻纸生产成本较高、整体技术装备还远远落后于国外,这是我国新闻纸企业的三大“软肋”。面对跨国纸业集团的冲击,造纸企业将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发展其在特定地区、特定产品品种上的优势,走差异化路线;要么横向联合,做大做强,否则,就只能面临最终被挤出市场甚至破产的命运。保护期毕竟是短暂的,而且仅仅是针对三个国家,想靠保护永远占领市场无异于坐以待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