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包装工业的迅猛发展,包装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资料显示,包装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仅次于水质污染、海洋湖泊污染和空气污染,已处于第四位。中国每年生产的包装制品有70%在使用后被丢弃,按1997年中国生产的包装制品总量18125千吨计算,就有12690千吨的废弃物产生。为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把“废弃物资源化”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掀起了世界性“资源化革命”的浪潮。包装的创新也从“绿色革命”转向包装资源化的“二次革命”,使包装废弃物从焚烧、填埋等单一的行业性处理转向资源化再利用。
为解决废弃物污染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许多国家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模式。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倡导的是建立在物质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资源再生”的物质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消费过程基本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循环经济化解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是21世纪世界各国环境保护必然的战略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同时也是保护环境的根本手段。 1、我国包装废弃物的现状及问题
1.1污染严重。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包装业现有2.5万多家企业,年产值从1980年的72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200亿元,每年递增近20%,但是包装业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资源。据统计,目前全球来自包装的废弃物为2000多亿吨,我国为1600万吨左右,且排放量以每年12%的速度递增。 1.2 浪费巨大。按目前的回收水平计算,全国一年回收纸箱14万吨,可节约生产同时纸所用的煤8万吨、电4900万度、木浆等23.8吨、烧碱1.1万吨;一年回收玻璃瓶10亿只,可节约生产同时玻璃瓶所需的煤4.9万吨、电3850万吨、石英4.9万吨、纯碱1.57万吨;回收各种铁桶4000万只,可节约钢材4.8万吨;回收各种麻袋3000只,可节约原麻22.5万吨,以上几项的总价值就达数亿元。据初步估计,每年全国固体废弃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可利用而未利用的废弃资源价值达300亿元。以上海为例,上海市区有260万户家庭,假如每家每周平均购物3次,每次废弃5个塑料袋,一年下来将用去20亿个左右。上海每年生产月饼1000盒左右,即使不过度包装也要消耗掉400-600棵树径为10厘米的树木,更何况过度包装。我国1995年包装纸产量1200万吨,若全部用木材就需要6千万立方米。 1.3 回收利用率低:1996年包装物生产量约为1600万吨:纸835万吨,年增30%;塑料244万吨,年增20%;玻璃444万吨,年增27%;金属161万吨,年增12.5%,平均回收率约为45-50%。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中国包坟总公司在“九五”规划中提出二十世纪末包装制品总回收率达到43%,其中纸包装达到40%,塑料包装达到20%,玻璃包装达到50%,金属包装达到60%的目标尚未达到。 2 包装废弃物的主要种类及其环保要求 2.1 包装废弃物的主要种类:包装废弃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按包装制品的材质可分为:纸类、塑料、金属、玻璃、陶瓷、木材及复合材料等。为防止产品损坏,不少产品的包装中还有大量的缓冲材料和填充料,如发泡塑料、海绵、碎纸等。按包装品的形态包装废弃物则可分为:袋、盒、瓶、罐、桶、箱等。包装废弃物大都是可再生的,研究资料表明,1吨废纸可再生0.8吨新纸、0.83吨纸板,可节约4立方米木材、0.4吨纯碱、0.4吨标准煤、电500度、水4700吨;一吨塑料可再生0.75吨柴油或0.6吨无铅汽油。由此可见,包装废弃物几乎都是可合理利用的再生资源。 2.2 环保对包装材料的要求:包装材料要使用绿色环保包装材料。 2.1.1 纸类:纸包装薄膜、一次性纸制品容器、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纸包装材料或可食性纸制品。 2.2.2 塑料包装材料:(1)可回收利用:废聚酯PET包装回收利用、废塑料油化技术、废塑料生产高强度阻燃复合塑料技术、用废旧塑料生产包膜塑料。(2)可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生物分裂塑料、光降解塑料、生物/光降解塑料。 2.2.3 金属包装材料:马口铁和铝(提高材料强度减少基板厚度,减少马口铁的镀锡量,以马口铁代替铝制品,采用电阻焊实现无铅污染,采用铝箔代替塑料和纸)。 2.2.4 玻璃包装材料:轻量化和薄壁化(采用强化工艺以及表面深层强化方法,提高玻璃强度)。 3 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探讨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包装废弃物的数量惊人地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大规模地建立资源回收系统,必将减少原材料的浪费,减少包装废弃物的排放量,运输量和处理量。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也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世界各国的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实践表明,包装废弃物资源化潜力巨大。要进行包装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首先要建立资源化系统。资源化系统是指原材料经加工制成的产品,经人们的消费后成为废弃物,再引入新的生产消费的循环系统,就整个社会而言,就是“生产-消费-废弃物-再生产”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生态系统。 多年来废旧物质回收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许多贡献,现在中国的再生产业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回收加工和生产经营体系。包装废弃物是保护环境最急需治理的废弃物,也是固体废弃物中最具回收价值的资源。 3.1 对包装废弃物直接回收循环利用 回收复用是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首选途径,如果彻底实施可起到浪费少、花费少的效果。一些木制品、纸质制品、钢材制品、金属制品和塑料包装制品等都是可以直接回收复用的。直接回上复用一般是将这些废弃物返回生产厂家通过简单处理再用于原产品的包装使用。如美国畅销的织物软化剂Downy就是可重灌包装的浓缩产品,目前其重灌率已达到40%;Tide牌浓缩洗涤剂的包装就是含25%-50%回收料的可重灌装HDPE瓶,这种销售包装的再使用值得我国逐步推广,如目前国内超市销售的塑料桶装1.6-2.5公斤精制食品油、洗涤剂等也可采用重灌袋形式。 3.2 通过机械、化学等处理后材料再生利用 3.2.1 木质包装废弃物:废弃的木包装可以通过机械或化学处理方法制造人造板、木屑板、木质隔音砖、地板、自行润滑材料、氨基木材等产品。 3.2.2 纸制品包装废弃物:纸和纸板纤维不可能无限次数的回收,为了保持强度,总需要加入一些新纤维。瓦楞纸箱对新纤维的要求较低,废纸含量可达96%,废纸常常含有许多杂质,如粘合剂、油墨、聚苯乙烯等固体物质,为了除去这些杂质,将废纸经过浆料制备装置处理制成纸浆,纸浆可以用来同必要比例的纯木浆混合制造纸和纸板。如厨房用的卷纸,写字抄纸、信封、新闻印刷纸等。 3.2.3 塑料包装废弃物:主要为两大类——塑料瓶和塑料薄膜。 世界各国都将塑料回收利用作为当今世界塑料废弃物处理的主要发展方向,塑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比例美国2002年达到42.5%左右。德国2001年就高达70%。现在为了便于回收利用,许多塑料生产厂家都使用塑料工业制订的编码系统,在瓶底标上符号。用过的塑料瓶在其他工业中的回收利用正在不断发展。将回收的PET加工成制造纺织品用的聚酯的需求大大超过了回收能力。回收PVC的用途包括制造工业捆扎带、高度耐磨的墙面涂料、制造排水管、电线的导线管、电器配件和鞋垫等,废的聚丙烯和高密度聚乙烯用于制造户外和街道用的长凳、坐椅、野餐桌、周转箱、标牌、支撑架等等。回收的HDPE瓶可以加工成一种回收料,用在由不透明的HDPE树脂构成的内层和外层之间,共挤吹塑成盛装油,洗涤剂等产品的塑料瓶;塑料薄膜一般较塑料瓶难回收和难以再生利用,但可以把它们焚烧做为能源加以回收。废塑料油化技术采用高性能的催化剂,将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解聚”,能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柴油和汽油,产油率达到75%以上。 3.2.4 钢制和金属包装废弃物:此两类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时间较长。如:很多垃圾厂都装上了电磁吸出装置,用磁性吸收法回收钢和金属,其用途就更广泛了。如铝可以制成再生原料颗粒,制作自行车轮缘、铝盘包装等;马口铁可制成自动化工业用钢、罐头、盒等。据物质部门统计,近40年来,我国共回收利用废钢铁3亿多吨,废钢材300多万吨,其回收价值可想而知。 3.2.5 玻璃包装废弃物:废玻璃经处理后可制成玻璃,高质量的、在建筑或预制构件中使用的绝热材料等。 3.2.6 复合材料包装废弃物:废复合材料经回收处理亦可用作纸碎片、抗撕裂纸、波纹纸板、芯板、纺织用的薄纸、纸背包等。 3.3 焚烧及作为能源再利用:塑料的能量值最高,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主要通过焚烧来发电,比利时等国则通过焚烧提供工业用蒸汽,他们认为焚烧回收热能是塑料废弃物再资源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治理塑料废弃物最现实的手段。回收的木质废品经过热解制成的木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乙烯、氢气等,是一种不污染环境的优良气态燃料。 3.4 堆肥化处理:有些包装制品破碎后实在难以分离但又富含有机质,如废纸屑、碎木屑及纤维类物质和可降解塑料废弃物等与其他物质混合后,经微生物发酵进行堆肥化处理制作有机复合肥。 4.结论 可以预料,由废弃物资源化引发的循环经济今后将会形成一个有规模的产业,具有诱人的发展前途。它必将对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资源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尽管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比较多,但毕竟是二次使用,加上各方面的因素限制,浪费不可避免。因此我们提倡绿色包装,尽量做到包装的减量化、轻量化或薄型化,杜绝过度包装,研究和开发可降解或可食性的包装材料,减少资源浪费,让全社会都能认识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关注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有限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