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量和销售规模均低于广东、江苏,居全国第三位。但今年上半年,山东省工业利税却超过粤、苏两省,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为何会出现这种反差?山东何以实现如此高的工业利税?
一份不对等的“指标清单”
记者从山东省统计局了解到,2003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拥有资产14461亿元,比江苏、广东分别少1847亿元和466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为14932亿元,比江苏、广东分别少3087亿元和6634亿元,资产总量和销售规模均居全国第三位。但去年同期实现利税则仅略低于广东,而高过江苏。今年上半年,山东工业实现利润619.91亿元,税金404.14亿元,一下跃超广东而居全国之首。而同期广东工业的利润和税金分别是562.98亿元和364.86亿元,成为第二名。山东省统计局专家说,一般而言,相同的资产总量和销售收入与实现利税之间,一般是正相关关系,也即销售收入越多,盈利能力和上缴税金水平也越高。山东与广东、江苏两个经济强省相比,出现的这种工业经济指标不对等的清单,是比较少见的。
“大优势”使山东工业胜出
山东省统计局工交处处长谭杰认为,山东工业在与地处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广东、江苏竞争中胜出,主要靠四大优势:
一是雄厚的基础工业支撑有力。
在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山东煤炭、石油、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山东有以胜利油田为依托的全国第二大石油开采基地;以兖州矿业集团为龙头的鲁南煤炭基地;以招远金矿为中心的莱州湾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和加工基地;以胶动半岛和鲁中为辐射带的非金属矿开采加工基地。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山东的发电供电网络星罗棋布。目前,山东原煤、原油产量和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二位,黄金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水泥产量也居各省市区之首。这些资源优势,在山东直接化为经济优势。2003年,山东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仅占规模以上工业3.8%的资产,就实现利润160多亿元、税金57亿多元,占整个工业利、税的17.4%和8.4%。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三个行业,去年合计实现利税221亿元,占整个工业利税的13.8%。这些基础工业实现的利税,均比广东、江苏高出80亿元以上。
二是丰富的农副产品,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开足了马力”。
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棉花、油料、畜牧产量稳步增长,为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来源,而通过就地就近加工增值,又为降低成本费用,增加企业收益创造了条件。2003年,山东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合计实现利税164亿元;纺织业利税92亿元;造纸及纸制品业利税60亿元。上述5个行业实现利税,合计分别比江苏、广东多137亿元和156亿元。
三是国有控股工业和大型企业是盈利的主力军。
山东顶天立地的大国企多,一直是山东工业经济的优势领域。近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国有控股企业活力不断增强。2003年,山东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397亿元,税金364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3.2%和53.1%,利润、税金绝对额比江苏分别多237亿元、122亿元,比广东多90亿元、48亿元。山东省共有大型企业264个,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6%,但利润、税金总额高达461亿元和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一半多。
四是产品成本和费用较低,相对提高了工业效益总体水平。
去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成本、费用合计为13013亿元,占销售收入的87.2%,比江苏、广东,分别低2.6和1.9个百分点。山东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销售成本、费用占本行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均比江苏、广东低5个百分点以上。这相对提高了山东工业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
山东工业另有“隐忧”
山东省统计局的专家分析认为,工业的高利税对山东来说有喜有忧。比较明显的是,山东工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盈利的主导产业依然是能源、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而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盈利较少。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的利润、税金,仅为江苏的26.8%和41.3%;医药工业仅为江苏的48.4%、56.6%,广东的74%、78.7%。专家清醒地指出,山东工业更大的隐忧,则体现在职工工资水平偏低、福利费不足和税务负担、财务负担过重:
一、山东工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和福利大大低于江苏、广东。
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595.42万人,企业应付本年工资为601.14亿元。其中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比江苏多26万人,比广东少145万人,但企业去年应付工资比江苏、广东分别少117亿元和472亿元。山东规模以上工业职工,去年人均福利费为1261元,比江苏、广东分别少543元和111元。利税总额,近似体现了生产税净额和盈余之和。山东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与江苏、广东基本相当,而利税高出,主要是因为山东工业劳动者报酬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小,从而增大了利税的份额。据测算,如果山东规模以上工业职工平均工资达到江苏的工资水平,需增支劳动者报酬150亿元;如果达到广东的水平,则需增支劳动者报酬261亿元。工资和福利是提高职工积极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必要支出,投入不足,势必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同时,职工收入不高,影响消费支出,必然影响全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企业税务负担和财务负担过重。
山东工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量少,成本费用总额较低,但销售税金率和财务费用却大大高于江苏、广东。2003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销售收入提供税金4.59元,比江苏、广东分别多0.82元、0.99元;财务费用为215亿元,比江苏、广东分别多15亿元、32亿元,其中山东利息支出为179亿元,比江苏、广东分别多11亿元、38亿元。一些经济专家说,山东是我国GDP过万亿元的三个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但工业职工收入如此偏低,长期下去将会影响消费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因为只有职工收入增加了,消费才能增加,而只有消费拉动了,经济才能步入真正的良性循环,经济的再发展才有后劲,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现实中露出的端倪已印证了专家的担忧。据山东省内媒体报道,上海通用汽车项目落户烟台之后,却在当地招不到高级技工。而济南市实施的"金蓝领工程",意在培训高层次的技术工人,但报名计划却迟迟难以完成。山东要成为制造业强省,今后必须要在职工的技术培训上下大力气、舍得花大本钱。(完)
编者的评述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机遇挑战并存。自去年以来,山东省加强宏观调控,全方位调整工业产业结构,采取科技进步及国有企业脱困等措施,使山东工业生产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实现了工业利税全国最高、企业亏损面全国最低的预期目标。今年山东工业利税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是靠国有大型企业和能源、基础性企业的贡献。山东已经形成规模大,抗御风险能力强的“百强”企业,2003年末户均总资产高达62.9亿元,相当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资产700户的总计;户均年实现营业收入63.58亿元,相当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689户的合计。去年,在世界经济形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出口销售额仍以32.90%的高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6358亿元。
山东工业企业利税之所以高局榜首,值得我们欣喜和关注的是,山东上半年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较高的增势,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62.9%,没有因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而出现明显波动。今年上半年山东实际利用外资63.7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3.6亿美元,同比增长59.9%;外商其他投资5.96亿美元,同比增长99.8%;对外借款4.2亿美元,同比增长52.8%。据统计,工业依然是外资的主要投向,占全部外商实际投资额的85.3%;半岛都市群成为外资进入山东的主要地区,以青岛为龙头的半岛8城市实际利用外资49.3亿美元,占山东省实际利用外资的82.7%。
在山东工业利税高居全国榜首的客观现象下,不容忽视的是,未来的山东能否继续巩固并提升其工业在全国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山东作为国际工业投资的区位是否最优选择和山东工业经济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辐射力、穿透力以及“半岛都市群”对周边地区带动力。一方面,山东的最大优势是在山东半岛制造业形成了产业集群,在这个地区设厂较易获得上下游产业和辅助产业的配套与支援以及知识和信息的外溢。全球化的加快有利于山东引进跨国公司,但本土企业的扩张将受到跨国公司竞争的挑战。培育更多代表山东经济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这对于已经拥有百强企业的山东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另一方面,山东工业企业职工收入偏低、高级技工短缺、山东工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盈利的主导产业依然是能源、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而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盈利较少。因此,更深层次地看,山东工业更大的隐忧,则体现在工业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偏低、福利费严重不足和税务负担、财务负担相对过重上。这就特别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与思考:该如何破解山东与广东、江苏两个经济强省相比中出现的工业经济指标不对等之谜? (记者 尹洪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