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北京,骄阳似火。尽管如此,中国报业协会组织的“新闻纸供需形势分析座谈会”会场热烈的气氛较天气有过之而无不及——能容纳200人的会场挤得满满的,这令主办方惊讶!发言者自然形成两军对垒之势,在当前新闻纸短暂紧缺的情况下,新闻纸生产厂家以原料、能源、运输等成本加大为由,抛出涨价建议;而报社将“报业竞争程度大于纸业激争程度,发行、进行现代化改造等因素促成成本加大”作为回应,反对涨价。从早晨到晚上,纸、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拉锯战。
中国报协作为中立一方提出,纸、报双方应该遵循“面向市场,立足国内,平等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20字方针,予以协调,讲求“和为贵”。 据透露,到记者发稿前,谈判并未结束,纸、报双方以小范围的“一对一”方式继续进行沟通。 专家联系当前的新闻纸市场认为,目前,新闻纸紧缺,纸价向下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新闻纸紧缺是短暂的,明年一旦新产能投产,必然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按照经济学原理,供求决定价格,在报社不松口的情况下,涨价很难实现——新闻纸紧缺制造涨价悬念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新闻纸供应趋紧。从国际市场分析,近几年来,国际市场,尤其是亚欧市场新闻纸价格逐年下降,去年上半年已降到最低点,进口新闻纸每吨到港价只有430至440美元,低于国产新闻纸价格。 由于进口新闻纸利润薄使部分国外纸厂限产或停产,新闻纸的供应量锐减。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国际新闻纸价格不断上扬,到今年5月,吨纸价格上涨了70至100美元,且货源紧缺。 我国进口新闻纸是用美元结算,美元的弱势、欧元的坚挺和汇率的差异增大了欧洲纸的进口成本。 我国进口新闻纸一般是由贸易公司进口销售的,公司是要利润的,买卖的中间差价小了就没有进口的积极性。国际新闻纸价格上涨,加上运费、关税及港杂费用、贸易公司的利润等,使进口新闻纸价格高于国产纸。由此,全国各报社无力也不愿意大量订购进口纸。 另外,国家政策调控因素使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进口新闻纸总量减少。这是国内进口纸货源紧缺的重要原因。据海关统计,今年我国1至5月共进口新闻纸2.9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77.6%。 从国内市场分析,国内新闻纸用量高速增长。2003年,全国共出版报纸2119种,总印张为1235.59亿,增幅为15.76%,按克重48.8克计算,全年用纸265万吨。全国报纸有这样快的增长速度是始料不及的。 再来分析一下今年的报纸情况。去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减轻基层和农民负担的通知》,全国停办了一些报纸。一些人认为,报纸的用纸总量会降下来。 但出乎人们意料,今年初,的确关停和划转了一些报社,但报刊治理整顿后,为数不少的报纸潜心锻造全新的面孔,改版后的报纸有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发行量不断攀升,有不少报纸扩版。今年全国报纸发行总量现在虽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据权威人士估算,发行总量会比2003年增长7%至8%,以此推算,全国上半年新闻纸总用量可达到143万吨。 与此同时,国产新闻纸的产量下降。今年以来,造纸成本涨幅较大,进口废纸、木浆涨价,水电煤炭涨价30%,铁路、公路运输费用涨价33%。这造成黑龙集团停产,岳阳20万吨纸机于4月改产涂布纸,还有一部分纸厂今年第一季度因销售等原因限产,二季度又因煤炭、电力供应短缺而限产或临时停产。据估算,上半年全国少产新闻纸13至14万吨。 以上数字可以看出,上半年全国报业对新闻纸的总需求量为143万吨左右,纸业生产量为129万吨左右,如果加上进口纸的2.9万吨和去年底全国各纸厂库存新闻纸10万吨左右来看,供需基本平衡。 为什么会出现新闻纸供应紧张局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连续多年市场供应充足冲淡了各报社的风险意识。近些年,为数不少的报社为节省新闻纸周转资金,几乎用光了库存,有的运距较远的报社也主张零库存,纸张供应趋紧后又急忙恢复和加大库存。粗粗地算账,全国有一千多家报社,如果每家报社平均增加100吨库存是很轻松的事,可累计起来就是10万多吨。这就造成纸张供应偏紧的局面。 在此次会议之前,纸厂已对新闻纸价格进行了微调,用纸厂的话讲就是:“恢复性涨价,也就是恢复到2002年至2003年上半年的价格水平。” 今年二季度,造纸成本不断加大,纸厂不堪重负,不得已从5月1日起将每吨纸价格上调200元。虽然,中国新闻纸价格有了200元幅度的反弹,但较国际市场滞后了一年。一些厂家认为,涨价的幅度不能抵消各种成本增加的幅度,企业利润甚微或无法维持再生产。最近,各报社陆续收到部分纸厂的《纸张涨价通知》,从8月1日起每吨纸价上涨到5350至5700元不等,由此,新闻纸二次涨价涨声一片。但这只是纸厂的一厢情愿,涨不涨供需说了算。 供需双方展开价格拉锯战 会上,发言的代表很自然地形成了两军对垒之势,一方是新闻纸厂的代表,而另一方则是报社的代表。 东北某纸厂代表说,由于成本加大,目前东北的四家新闻纸厂只有一家在运转。但这家企业由于受到还款进入高峰期、环保费用上涨等各个方面的成本扩大影响,举步维艰。所以,企业要求涨价。 福建的企业代表同东北企业代表的口径如出一辙,企业到了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福建每吨煤由300元涨到500元,500元的高价煤还买不到。福建干旱,水电供应紧张,自备发电,又受到煤炭涨价的影响,企业很难,寄希望于纸品涨价来消化不利因素。 广东的代表又作了补充,广东煤价每吨从280元涨到560元,水运价格也上涨了一倍以上。 似乎针对纸厂的发言,北方的一家报业集团代表说,今年以来,受国家紧缩银根政策的影响,房地产、汽车等广告大幅下降,报业非常难。但这是短暂的,渡过难关,报社会有大发展。目前,报业集团吃掉了一些区县的报纸,从总量上看,发行量大增,如果纸厂不涨价,集团会良性发展,也会给纸厂的发展带来好处。当前,纸厂不能只看到原料等成本加大的不利,应该看到国家对新闻纸反倾销的延期给纸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应该抓住机遇,强化管理,降低成本,从而做大做强,不应该老是在价格上做文章。 涨价——雷声大雨点小 尽管上午纸、报双方唇枪舌剑,但到午餐时,一些纸厂的销售人员还是主动地与报社的代表频频举杯。不难看出,纸厂也不想得罪自己的用户。 一家报社的代表私下对记者说:“如果你非涨价,我们也只能用进口新闻纸了!”这道出了大多数报社代表的心里话。 展望新闻纸市场,大多数人认为,今年下半年,尤其是明年,供大于求是一种必然。 2004年12月,晨鸣纸业在南昌的40万吨新闻纸、轻量涂布纸两用机将投产;今年底或明年1月,广西劲达纸业的年产6万吨新闻纸机将投产;今年底或明年初,承德兴业纸业的两台年产7万吨的新闻纸机将投产;明年3月,山东单县天元纸厂的年产10万吨新闻纸机投产;明年7月,泛亚龙腾纸业的年产33万吨新闻纸生产线将投产;明年10月,日本制纸在河北承德的年产7至8万吨的新闻纸机将投产;2005年12月,华泰纸业的年产35万吨新闻纸、轻量涂布纸两用机将投产。到2005年,新闻纸总产能将达到330万吨左右。今年全国报业预计用纸287万吨,按照历史增长规律年增长8%推算,2005年报业用纸在310万吨左右。如果没有大的意外情况,2005年新闻纸将呈现供略大于求的局面。这些因素将造成新闻纸涨价雷声大雨点小。 20字方针强调和为贵 中国报协物委会主任王培德说,在经济社会中,企业活动主要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纸、报双方也如此,前提是纸、报双方共享一个利润空间,是此起彼落,纸厂获利空间大了,就必须挤占报社的获利空间。如果纸价飞涨,使报社亏损,报社的一种选择是减少版面,此举必然造成纸张过剩,不光抑制了报社的发展,同样也抑制了纸业的发展。纸厂应该对涨价持慎重态度。 人民日报社的代表提起“1995年新闻纸事件”语重心长地说:“1995年,国内新闻纸厂对产品进行大幅提价,使国外新闻纸大量涌入,这给中国新闻纸市场造成了长达几年时间处于混乱状态的负面影响。我们的新闻纸行业有能力抗衡国际市场。但在国内,纸厂和报社应该加强沟通,大范围沟通效果不好,可以进行小规模的沟通。” 一位国际专家认为,中国目前是新闻纸的进口国,5年后会成为各种纸的出口国,但中国造纸企业必须在成本上建立竞争力。 一位在外企工作多年的管理人员对记者说:“成本增加的账不能算在用户身上,企业应该在管理上多下功夫,把成本降下来。从成本这个角度讲,经营同等规模的企业,用1万人和用几百人的成本能一样吗?这就是管理的差距!” 而国内一些大型企业自然不自然地表露出求稳的心态。华泰集团的总经理信誓旦旦,今年,虽然吨纸成本增加了1000元左右,但公司要自我克服,一方面开足马力生产高档纸,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成本,为报社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晨鸣的代表对“涨价”一事轻描淡写,重点承诺产品质量和服务不会降下来,甚至表示,一旦生产成本降下来,就要降价。 中国报协书记处书记赵连宏作了压轴讲话:“1995年中国新闻纸走上市场后,已经10年,市场健康有序。今天,报社的日子不好过。报社也是产业,它同样承受煤电涨价的现实,更新照排机、办公自动化等加大了报社的成本。新闻纸能涨价,但报纸不能涨价。纸厂应该多一些理解。” “我相信,纸厂成本加大压力会得到释放。7月31日《人民日报》作了专题报道——中央非常重视煤炭和电力紧缺的问题,专门开通绿色通道运送煤炭,以缓解煤电紧张压力。当前,在市场考验面前,纸、报双方应该遵循20字方针,相互理解和沟通,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