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要成为世界印刷中心,不是要拼规模,拼产值,而要拼特色、拼技术、拼服务。
“大珠”包括珠三角和港澳,人们很容易认为,既然香港已被公认为世界四大印刷中心之一,“大珠”可以说是香港的延伸,“大珠”应该自然会成为世界印刷中心。我觉得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关于世界印刷中心的称呼,我认为一不是自封的,二不是哪个组织命名的,三是动态的,不会是永久不变的。
当然能称之为世界印刷中心,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有一定标准的。现在大家公认的世界四在印刷中心:美国、法、日本和中国香港,前三位是以综合实力、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等雄居世界前列,而成为世界印刷中心的,而香港则是以其技术精湛、管理严格、市场开放程度高、外向型经营、服务周到等这些鲜明特色而吸引世界。
上个世纪80年代,我曾两到香港考察,那时香港印刷来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香港作为世界贸易自由港,吸引了世界许多厂商到香港投资,但香港又弹丸之地,狭小地区不可能接纳大型机械制造等工业,因此电子、服装以及印刷这些技术要求高而占地相对小的产业很快发展起来。日本最大的两个印刷企业:大日本和凸版印刷公司先后在香港建厂,这两个印刷公司采用世界先进印刷技术,加速了香港印刷业的竞争。当时香港的中华和商务两印刷厂曾在香港印刷业首屈一指,但由于受文革的影响,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落后,幸亏他们及时采取对策,从1980年开始,将中华和商务合并重组,成立中华商务联合印刷公司,加快技术改造,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装备,同时面向世界,为了吸引海外客户,他们不断在印品质量、服务上下功夫。1988年“中商”的营业额比1980年增长了8倍,利润增长了5倍,其中彩印的海外营业占到70%。
香港中华商务走过的道路是香港印刷业的一个缩影。据统计,从1982年到1997年,香港印刷年产值增长7倍,年产值达到300多亿港元,成为香港第三大支柱产业,其中100亿是承接海外的营业额,占总产值的1/3,而其中50亿出口到美国,占美国进口170亿元的30%左右,香港成为美国最大的印刷品进口商(以上数据引自香港专业教育学院曾昭学主任发言),香港因此被公认为世界印刷中心之一。
从香港走过的道路,我认为“大珠”要成为世界印刷中心,不是要拼规模、拼产值,而是要拼特色、拼技术、拼服务,要放宽政策、坚持特色、发挥优势、继续走外向型发展的道路。
从这一点出发,必须从各个方面研究制订为使“大珠”成为世界印刷中心相应的政策措施,改革一切不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创造相应的政策环境,包括投资、增资、地区性保护、出版物印刷审批、外资企业设置分支机构、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条件、关税等等方面。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仔细研究逐项落实。我们很多情况是,由于一个环节脱节,常常影响全局,而功亏一篑。CEPA的签订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但是落实这些政策措施需要作更大努力。
如果“大珠”既具有先进技术和外向型经营的“硬”环境,又有保障正常运营的相应政策的“软”环境,那么成为世界印刷中心应该是完全可能的,也会对我国其他地区印刷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借鉴推动作用。当然,这不是“国”字号而“特”字号意义的世界印刷中心。
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国内市场需求量非常大。我们现在2000多亿元的印刷产值,在13亿人口里面,只及发达国家人均1/10。所以当“大珠”成为外向型的世界印刷中心的进修,不仅不会影响其他区域和其他地区印刷业的发展,相反而是会更加促进它们的发展。在这方面,我国经济界有一个发挥比较优势的理论,很值得我们研究。现在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综合实力上有较大差距,如果我们全面赶超则可能欲速不达,而如果我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自己的优势方面加大努力,有可能出奇制胜,突破一点,带动全局。
因此我们在研究区域印刷产业发展战略的时候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研究规划时不一定要像美国、德国、日本那样整个国家成为世界印刷中心,可以在一个区域率先突破建世界级的但有鲜明特色的印刷中心,其他区域可以成为地区级、国家级的印刷基地,这样我国区域印刷产业有世界级的、地区级的、国家级等各个层次。到那个时候,我国可能在综合实力上能够成为世界印刷中心,我想这个目标在本世纪能够实现。(作者:沈忠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