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记者 姚惠 发自昆明
推行林浆纸一体化的造纸产业发展之路,会不会造成大面积的毁林,会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面对不久前媒体与有关专家的质疑,作为率先在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推行林浆纸一体化的外资企业,金光集团旗下的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APP)备受瞩目。 9月12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云南林纸生产力”高层专家论坛在云南昆明开幕。来自全国的有关科研机构专家、企业代表、云南省各级政府官员汇聚一堂,为发展云南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建言献策。论坛结束之后,金光集团APP浆林事业部副总经理柯象森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9月13日至15日,大部分与会者对云南省思茅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景谷县和澜沧县等地林纸产业发展进行了实地考察。
林纸产业面临发展机遇
纸的消费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全球信息化并没有使纸的消费量下降,近年来,世界纸制品产量保持了3%以上的增长速度。
随着新闻、出版、包装等行业的迅速发展,纸制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我国已成为纸制品消费大国。2003年,全国纸及纸板消费量为4806万吨,占全世界消费量的11%—12%,而我国年生产量为4300万吨,缺口高达506万吨;全国进口纸浆603.4万吨、废纸938万吨、纸和纸板544万吨,耗汇83亿美元,居我国进口用汇量第三位。
我国造纸行业不仅总量供给短缺,而且产品结构性矛盾也很突出。特别是对以木浆为原料的高档纸品的需求增长迅速,生产高档纸的纸浆原料供应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国产纸浆中木浆比重不足20%。在此情况下,我国南方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省区都在大力发展林纸产业。
目前,我国人均纸制品年消费量为37公斤,仅占世界人均年消费量的66%,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年人均耗纸量350公斤相差甚远。据中国造纸协会及有关专家预测,到2005年,中国纸制品消费量将达到5000万吨,2010年将达到6800万吨,2015年将高达8000万吨。
金光集团APP浆林事业部副总经理柯象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按中国目前8%的年增长率计算,每人每年如果增加1公斤的用纸量,乘以13亿人口,就是130万吨的市场年增长量。所以,我们一点都不担心市场。”
另外,国家产业政策为发展林纸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200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林纸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以造纸企业为主体、通过资本纽带和经济利益将制浆造纸企业与营造造纸林基地有机结合起来”。
推动林浆纸一体化
作为中国四大林区之一,云南是森林资源大省,有林地面积2.6亿亩,列全国第四位。现有活立木蓄积量和林业用地面积均列全国第三位。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纸产业,是云南省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重大战略选择。
发展林纸产业,还有利于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云南有74.3%的人口生活在农村,2003年仍有286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贫困人口中大部分生活在山区,这些地区平地少、坡地多,适宜发展造纸原料林。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走林浆纸一体化道路,是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
林浆纸一体化是当今世界造纸工业普遍采用的发展模式。国际大型制浆造纸企业以多种形式建设速生丰产原料林基地,并将造林、营林、采伐、制浆、造纸与销售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目前,我国林纸产业在技术集成化、资源集约化、生产清洁化等方面已取得新突破,推动林浆纸一体化发展,还能促进经济规模化效应。利用荒山荒地和退耕还林地进行植树造林,使造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林业的发展,增加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还有利于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创造经济效益。
有经济学专家指出:“随着我国‘林纸一体化’工程的加快推进,国际纸业巨头纷纷以合资或直接投资等方式,加紧抢滩我国华南的广西、广东、海南等宜林地区,并希望以此为‘跳板’进军中国纸品消费市场。”
2002年9月,云南省与金光集团APP签订合资建设思茅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协议书。之后,云南省开始加快走上林浆纸一体化发展道路。
柯象森表示:“林浆纸一体化是一个投资大、回报期长,且执行起来非常复杂的一个系统,牵涉的面很广,如果企业不是财力雄厚、组织严密,又对行业能够非常熟悉准确地把握,是不可能轻易进入这个领域的。”
“制浆造纸业是一个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管理密集、市场密集、资金密集的行业,不是有钱就能做的,李嘉诚有很多钱,但他不一定会投资,因为牵涉到许多技术问题,还有企业文化,是否愿意投资这么多钱长期到深山老林去种树。”柯象森风趣地说。
先造林后建厂
植树造林是长期持续发展造纸业的必由之路,通过大力培育速生丰产原料林基地,来扭转木材短缺的局面,在这方面APP也是在中国走得最早、实施力度最大的企业。
从1994年开始,APP投资2.6亿美元在中国海南、广西、广东等地建立大规模林场和多个大型苗圃,实行“林浆纸一体化”工程。截至2004年3月,已完成造林220万亩,计划在2004年底前完成造林300万亩。
9月14日,记者参观云南省思茅市澜沧县竹塘乡东主村的桉树引种试验基地时,据工作人员介绍,经过12年的栽培,平均树高达24.61米,平均单株材积0.162立方米,蓄积量每亩18.63立方米,林地面积860亩,利润达到300万元左右。
9月15日,在云南省思茅市澜沧县东回乡造林基地,据东回乡李副乡长介绍,在乡、村干部的组织下,当地农民在6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面积达8633.96亩的造林工作,年人均收入由造林前的600多元增长到了800多元。
柯象森表示:“目前我们在中国的年产量达250万吨,没有砍过天然林的一棵树,相反我们在大量植树,营造人工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建立原料林基地,建厂投产之日就将是关门之时。”
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柯象森说:“在云南,如果政府能够配合,农民能够接受,当地资源环境允许,我们将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划发展,去年试种了10万亩林地,2004年打算种60万亩,从2005年开始,预计每年将达到100万亩。”
对于资金投入,柯象森说:“在云南种植1亩林地需要投入200万至250万元,100亩就是2亿到2.5亿元。目前我们在云南2年已经投入1.3亿元,进行育苗种树、开展科研合作、培训技术人才等。”
据统计,10万亩林地的年产值可达到1980万元,按当地优惠政策,从林木采伐的第四年开始将上交税率为8%的国家农特产税,每年将交税158.4万元。
“今年10月,我们在海南省的工厂将建成投产。在云南建厂的时间还要视原料林基地建造的情况而定。我们来云南投资林浆纸一体化,不是急功近利、掠夺性的开发,而是希望给云南带来新的农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增加财政税收,农民增收,企业获得效益,取得多赢。”柯象森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