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山遍野、苍翠欲滴的竹子以纸和瓷胎竹编工艺品的形式,直接参与了古镇的文化创造。沿大桥街向西,过“邛南第一桥”——乐善桥,一直往前走,不久,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绿色长廊就会展现在你的眼前,它就是著名的芦沟自然风景区。当我置身于这片离成都市区最近的竹海,所有尘世的烦恼顿时化作汽车的尾气被抛在了脑后。在芦沟,更令我向往的是,即使在全国也不多见的古造纸作坊遗址。记得18年前来芦沟时,这里的造纸作坊仍在生产土纸。那时,展现在我面前的完全是一派《天工开物》的景象。
明代学者宋应星在该书中写道:“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那时的蜀道难于上青天,宋应星一生未曾入蜀,书中对蜀地的造纸盛景没有直接描述,不足为奇。而平乐的造纸业早在宋人的著述中就有所记载。《九域志》云:“平乐镇,濒河,水陆通道,市口繁富,纸市犹大。”这段文字说明,至少从宋代起平乐的造纸业就已十分发达。平乐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灵送道上的重镇,至今,骑龙山上仍有保存完好的古驿道———川南蜀道遗址。那时,平乐生产的竹纸与同为邛崃生产的瓷器、丝绸、茶叶、蜀布和邛竹杖一起,被马帮源源不断地送往异域,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
这些依山而建、设计独特的古造纸作坊令我如此着迷。据资料统计,这样的造纸作坊在平乐现存有74处。竹影婆娑中,这些古老的作坊给平乐的人文平添了几分厚重。我希望研究造纸史的专家学者能浓墨重彩地为平乐的造纸业写上一笔。据笔者所知,平乐造纸在蜀中是较早的。与安徽宣纸齐名的“夹宣”——四川夹江宣纸也仅仅创始于明末,距今只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造纸术是国人一直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当我站在芦沟竹海春处古造纸作坊那口巨大的、像默片一样充满历史质感的楻锅前,不禁让人感叹先人的伟大。在我们身后,在只属于祖先的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在古老而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曾有过多少口这样的楻锅,它们像明月一样,照亮了人类的暗夜。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刘肇献纸,受到和帝赞誉,造纸术于是广为天下所知,而蔡伦造的纸也被称为“蔡侯纸”。数百年后的宋代,勤劳、智慧的平乐人因地制宜,用竹取代麻来用于造纸。比起麻纸,生产竹纸所耗的周期较长,生产工序更为复杂。但竹纸生产成本比麻纸低,峰回路转的芦沟满山遍野都是翠竹,原料取之不尽。
尽管芦沟沿山而建的造纸作坊早已不再生产纸,只是以遗址的形式,在秋风与落日的余晖中静静地诉说昔日的繁盛和辉煌,诉说着祖先的伟大,但芦沟之行却让我从此对每一张纸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两千年来,从麻到纸,从竹到纸,先民们倾注了多少智慧与激情。
平乐古镇青山层叠,竹树繁茂,发源于天台山玉宵峰的白沫江自西向北流经古镇,碧水萦绕,鸥鸟出没,四季风景如画。白沫江两岸古木参天,众多树龄上千年的榕树,远远望去如云盖地。它们像守护神一样既守护着滔滔江水,又守护着纯朴善良的古镇人。尤其是那四季常青的竹子,不仅美化了古镇的人居环境,还以纸和竹编工艺品的形式,向我们勾画出了古镇的人文风貌。老榕树、白沫江、沿江而建的吊脚楼、青石铺就的街道、一望无涯的竹海,千百年来共同培育了古镇人田园诗般的山水情怀,涵养着古镇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