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夹江县集中在界牌镇青江村的16口造纸蒸锅安装调试完毕,开始实行“集中制浆、统一治污、分户造纸”的方式蒸煮造纸原料。备受瞩目的夹江手工造纸污染问题彻底解决。以“贡纸”和“大千书画纸”享誉海内外的夹江宣纸走上了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声名渐隆话昔日 夹江手工造纸始于唐朝,造纸户分布于县境内西北部青衣江两岸的茂林翠竹中。明清时进入兴盛时期,全县纸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夹江宣纸具有“肌细、油嫩、铁板(绵韧)、洁白、做手(整选)”五种特色,浸润吸水性能好,保留墨色效果极佳。在清代,其“长帘文卷”和“方细土连”二纸曾被康熙钦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夹江也因此有了“蜀纸之乡”的美誉。 抗战期间,国内主要产纸区相继沦陷,夹江成为大后方纸张的重要产地,年产纸量高达8000余吨。大后方的报刊、书籍、书画多数用夹江手工纸印刷。 1939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在马村乡石堰村与大槽户石子清的儿子石国良商量,对国画纸的配料进行了改革,使其增加了白度和拉力。张大千在敦煌三年,所用皆为夹江书画纸,自此,夹江纸在中国纸界名声更隆。1983年11月,为纪念大千对提高夹江国画纸品质所作的贡献,县政府将夹江国画纸命名为“大千书画纸”,并于次年被列为轻工部第一批科技保密项目。 多年来,夹江宣纸在省内外形成成都、重庆、宜宾、泸县、昆明、西安、兰州、太原等8大集散地,夹江手工造纸技师曾多次到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表演,令西方人叹为观止,称之为“东方艺术瑰宝”。 美誉之下续辉煌 近年来,虽然夹江宣纸的产销量有所减少,但仍有以马村乡许安付、马正华、杨占尧三大造纸户为首的槽户支撑着“纸都”旗帜。据粗略统计,现有纸农1万多人,造纸作坊1000多家,年产各种手工纸约4000吨。与安徽纷争国画纸天下,在海内外仍保持着美誉。 夹江的造纸业集中在马村乡,该乡现有纸槽500架,从业人口约6500人,约占总人口的50%,年造纸产值约3800万元。近年来,为提高生产率,缩短造纸周期,纸农纷纷淘汰原始的黄锅制浆,改为蒸锅制浆,对环境污染程度增加,影响了马村河流域群众的生产生活。 既要把手工造纸这一民族技艺继续发扬光大,又要切实保护环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对该县手工造纸极为重视。以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夹江县马村河流域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乡镇和部门,落实了“集中制浆,统一治污,分户造纸”的工作方案。县财政投入近300万元资金,把马村乡及其余乡镇现有的造纸蒸锅全部搬迁到界牌镇青江村,集中安装、调试和制浆。夹江县阳洋纸业有限公司投资2083万元实施环保治污技改,集中制浆产生的废水由管道输送到阳洋纸业进行集中治理,进而建立统一的制浆、治污系统,纸农购浆分户造纸。 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合作,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搞“国画纸增加拉力提高质量”科研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出各种规格和系列的宣纸。马村乡造纸大户马正华与雕刻师马文志合作,将传统的木刻水印用于国画纸,在两尺条屏、四尺条屏上淡印出各种古色古香的花纹、吉祥鸟禽、瓦当等图案,深受国内外书画人士的喜爱,其印花条屏价格比原纸高30%以上,年销量从1998年的40余刀到现在5000余刀。马村乡方沟村陈文祥在手工纸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研制出“笺”纸系列,使纸的品位和价格大大提高,无论色彩、花纹,深受市场好评。 借今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陶瓷节、打造千佛岩景区、马村水库综合开发等平台,夹江又将纸业发展融入旅游综合开发之中,以农家乐休闲、旅游观光等形式,带动造纸文明的发扬光大和纸业的兴旺繁荣。同时,成立纸业和制浆合作社,联合数以万计的单户纸农,聚散为强闯市场,抢占纸业发展制高点。
|
|
|
|
|
|
热点推荐
|
有人说,云南的“跑马圈水”已经转向了“跑马圈地”,滇南森林资源面临空前危机…
|
服务中心 |
|
欢迎投稿 |
|
图片新闻 |
|
制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