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博士 作家 徐坤
在一个“知本主义”理念盛行与“知道分子”泛滥的年代,在视觉与感官印象占主导地位的消费时代,作为一个出版链条中的文字的生产者,来讨论对于传统印刷读物的期待,确实有点困难。然而2005年的钟声,并不因纸质传媒生产的繁杂和影像生产的强势而停止。我们对新年出版市场的期待如同对新年的期待一样具有旺盛的情怀。
记得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所言,“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根源,按照他的说法,“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媒介质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19世纪中叶即开始经历的地理和社会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新美学。”在如此艰难情境下,传统印刷出版业要想存活,必定得有一种能与视觉产品相拼争的过人战略。因此,我认为,2005年的纸质生产,一方面具有以往的繁杂浮躁的惯性,鱼龙混杂,叫卖声一片,与电子媒体、影像传媒相比渐成颓势;另一方面,在文化多元和传媒立体化的文化格局中,也会催生自身优势而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我认为,在纸质媒体与影像媒体分庭抗礼之际,最好的终结解决办法,是将纸质印刷读物维持两种走向:高端和低端。一方面,高端产品,要让它们保持传统印刷品的书香品位,从产品内在质量到外部包装,尽善尽美。它的目的在于维持一种传统美的延续,在下一代心中演示关于纸质“书籍”的概念。这就要求它要不惜成本,不惜代价,阳春白雪,独立斜阳。也许有点既孤傲又悲怆的意味。然而它必定会在一部分传统读者的精英人群中引起较大的回响,并能因此保有一定的市场占有量。
另一方面,低端产品,就是那些叫做“大众的”、“通俗”读物的印刷品,它必须得跟影视联手,或叫联姻、合谋,借助于影像的介质,加快传播。只有这样才能进入最广大和最普泛受众阅读层面。如此,也才可能达到它一个最基本的量化指标,比方说庞大的印数和发行量。由于文字在其间所起的作用只是一个影视“脚本”的垫底作用,可能会严重损害它的文学品质和审美上的精致。这些就只有靠画面语言的精致去予以弥补。
高端和低端之间,有没有中间状态呢?世界上只有蠢材才会中庸。所有的中庸都会加快自己灭亡的速度。因此在纸质媒体的“高端”与“低端”的双重走向中,出版业会加速分化,形成多重模式。即,走高端路线的文字生产者会紧紧掌控独有的读者群,如美国的心理小说、恐怖小说即拥有非常稳固的读者对象;走低端路线的文字生产会大众、通俗、与影像结合,形成文字生产的“复合模式”。这样既维护了各自的特性又在开发市场过程中有所作为。
而作为一个文字生产者,最理想的状态是“高端”与“低端”兼顾。即雅俗共赏。但这是2005年给每一个文字工作者的巨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