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价格不高,又可速生成材的优良品种,面对偌大市场,成熟十年却无人问津,科研成果推广难引出新问题。
由于我省个别地区造林时只讲究造林面积、成活率,根本不考虑所栽树种能否成材、效益多少。号称林业大省的黑龙江,如今正被一个生态难题困扰——造林投入和产出的低效化成为生态建设的隐患。 有关人士道出了这样一个“秘密”:现在的林业局、林场都是国有体制,造林讲究造林面积、造林成本、成活率、保存率,只要面积够,至于人工林的未来用途、经济效益、生产木材的总成本就没人管了。只要造林时成本低,保活就行,多加一点成本,企业也不干,也没有人给他。而且今年他当场长,明年就不知道换谁了。“如果是私有林,情况还会这样么?为什么国有企业就可以这样不讲长远效益、不讲整体收益?”
在黑龙江,还有多少国有林业部门仍然在做着这种没目标、没方向的“投资”呢。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树平讲了这样一件事:他们所花了30年的时间,潜心科技攻关育成的7个杂交落叶松新品种,成果出来10年了,面对偌大市场,却被冷落闺中。
郭树平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全省森林覆盖率41%,但1997年木材产量为1211万m3;2001年为974.71万m3,2003年约为500万m3,还要继续减下去。天然林基本无木材可采,发展人工用材林是当务之急。黑龙江省发展人工林的空间很大,沿嫩江干流两侧有4169.4万亩的沙区需要造林;全省从2002年规划到2015年,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总规模810万亩;从2000年起,全省规划10年退耕还林总任务1494.5万亩。
“一个林业大省,木材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以往造林只讲究面积、成活率,不顾及未来的用途。目前,林区造林最常用的树种是落叶松、红松、云杉、樟子松,其苗木均是未经选育的天然种源,这些原始品种如果集约经营的话也要50100年才能达到工艺成熟,而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30年育成的杂交落叶松新品种不到30年就可以成材,其生长速度比天然种源同等条件下栽培的落叶松提高25-45%。”郭树平说。
据郭树平介绍,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的育种专家70年代从日本引种,和东北的原始两个品种杂交,评选、对比实验、扩繁,建立了种子园和子代林。经过漫长的科研实践,10年前育成杂交落叶松新品种,新品种以抗寒为前提,追求速生、改良材性,轮伐期缩短到30年。如今7个新品种已经结实,可以大面积繁殖造林了。2004年普通兴安落叶松种子每公斤200元左右,而杂交落叶松种子每公斤500元左右,但落叶松种子的千粒重为3.5克左右,可见种子价格平均到一个苗上就可以忽略不计了。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价不高,又可速生成材的优良品种却不能推广。
面对这个问题,有人提出省林科所自己推广。然而,省林业科学院孙宝刚副院长说:“作为科研单位,研究项目可以拿大奖,但工程造林,研究所根本拿不出几千万或更多的资金去推广。”孙宝刚说,发达国家是非良种不允许造林,而我们是啥便宜种啥,不管能否成材,绿了就行。“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都是良种优先,有法律法规限制必须选用良种,尤其是改良程度大的必须先用,有第二代绝不用第一代。种啥不是种,为何不选择一个优良品种,成本又增加不了多少,既可满山披绿,又可做木材,何乐而不为?”
郭树平所长呼吁,现在再不建用材林不行了。他提出应该把“订单农业”的机制引入黑龙江省的林业建设,搞订单林业,比如林纸一体化,造纸厂需要木材,就培养纸浆林,胶合板厂、家具厂就应该培养大径级材、特种材。现在黑龙江造纸业出现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原料供应不上,换言之就是没有木材。黑龙江应该是加速培育速生丰产林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