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实习生王淑伟、记者刘领报道:曾经因为不适应市场经济而连年严重亏损,也曾经因为环保问题而几乎陷入停产境地。如今,一切都变了!女儿河造纸园区通过转变管理方式和经营思路,走出了连年严重亏损的困境,实现了由生产经营型向资产经营型的过渡和转变,开始由“吃饭经济”迈向规模发展。
依偎着女儿河水,凭着“红灯牌”纸的声名远扬,锦州女儿河造纸厂仅1986年至1995年间就为国家上缴税金954.3万元,所生产的20余种文化、生活用纸销往20多个省、市、自治区,卫生纸系列产品曾出口远销新加坡、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的超级市场。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工厂逐渐被列入我市特困企业。1998年2月,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后,积极寻求企业生存的出路。2000年他们聘请芬兰专家论证,专题研究工厂的存在价值。技术队伍过硬、女儿河水质好、生产高档卫生纸条件得天独厚,专家的话坚定了他们的信心。2001年我市“并轨”工作开始,厂领导班子放眼于企业的长远和未来,提出了企业“并轨”必须与企业改制相结合,偿还职工债务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决心借此重振“锦州女儿河”。他们充分利用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盘活企业有效资产,利用闲置的厂房、场地进行租赁经营或组建国有参股的股份公司及筹建女儿河造纸厂环保有限公司,逐步实现了企业由生产经营型向资产经营型的过渡和转变。然而,虽然采取了许多措施,环保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治理,阻碍了女儿河造纸业“大展拳脚”。为了上环保设备,园区内各家老板们纷纷出资,变卖了部分资产,环保工程按期竣工。瓶颈一朝破,天地自然宽。
如今女儿河造纸园区的建设不仅有了一定的雏形,而且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园区内现有锦州女儿河卫生纸厂等5家私营企业和国有参股的锦州女儿河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此外还有6家纸制品加工企业,女儿河卫生纸厂已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远销日本。园区内正在运行的纸机生产线共有11条,纸制品加工企业共有加工设备和生产线15台套。这些设备年产总量可达到1万多吨,是改制前生产能力的二至三倍,企业走上了产业化、持续发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