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只鸡因喝了受污染的井水而全部死亡。在宁夏吴忠市金积镇一家造纸企业附近的村子,一养鸡大户向中国工业报记者诉说了他的遭遇。
天下黄河富宁夏。这在今天来说已成为历史。前不久,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组织的以保护水资源、珍惜水环境为主题的中华环保世纪行---宁夏行动,执法检查结果让人尴尬:近两年治污投入最大的造纸行业,成为黄河宁夏段最大的水污染源。两年中投资总价值约4亿元的治污设备,几乎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企业的治污设备没运转起来呢?
宁被罚款也要降成本
这两年,宁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取缔"五小"企业。先后投入7.5亿元用于污水治理,其中近4亿元用于造纸行业的废水治理。宁夏40家造纸企业中的20家规模以下制浆小造纸企业已被全部取缔,其余20家规模以上企业有4家停产,只保留了16家。这16家企业要正常生产的前提是必须配备使用治污设备。然而,除宁夏美利纸业公司严格执行治污排放标准,其他15家企业虽然配备了设备,但并不运转,依然将污水直接排入黄河,每年约2000万吨。
对这些造纸企业采访后了解到,治理1吨工业废水需1.20元,以年产1万吨纸制品规模的企业来说,每天治污设备正常运转的投入近万元,一年下来约需300多万元。环保执法一次的最高罚款是10万元,300多万元相当于30多次最高罚款额。局部利益驱使这些企业铤而走险肆意排污。
不仅如此,这些造纸企业认为,环保部门不可能天天只盯着一个企业查。有着230名职工、年产1.9万吨纸制品、利润每年在70万~80万元的吴忠市星月造纸厂负责人坦言:排放完全达标可以做到,但势必增加成本。看到周围企业都在超标排放,也就……
2004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对宁夏紫金花纸业公司的排污问题给予曝光,该企业为降低治污设备运行成本,白天开机,晚上关机,甚至是检查了开机,不查就关机。如今,15家造纸企业依然故我。私下里,有员工对记者说,应对上级检查,企业也学聪明了,这就是“打开机器迎接,关上机器欢送!”
政府部门难出重拳
目前,宁夏造纸行业排污治理形势不容乐观:以宁夏紫金花纸业公司来说,公司现有职工近1080人,年支付职工工资1070万元;年收购麦柴、稻草和芦苇等原材料7200吨,直接付给农民原料款超过2500多万元;每年实际上缴的税收达730万元之多,这对于全县财政收入只有1亿元的永宁县来说,贡献率达到了14%。像紫金花纸业公司这样在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支柱型造纸企业,还有很多家。如果说这些企业因污染被执法部门判了“死刑”,势必影响到当地农民增收、劳动就业和税收。对这些企业,政府和环保执法部门难以出重拳,也就不难理解了。
环保部门力不从心
中国工业报记者翻开《宁夏2004~2020年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看到这样一段话:宁夏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2003年,50%以上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直接排放,境内水域富营养化严重,均未达到功能水体的要求,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水污染形势严峻。这是对宁夏污水治理现状最准确的描述。
“违法成本低,守法、执法成本高。”一名执法人员的话道出当前环保执法部门的窘境。据了解,治污检测设备一般需配备42种,而目前宁夏只有13种,须花费10多万元才能购得的快速检测仪,整个宁夏一台都没有。一些小造纸企业受利益驱动废水偷排、暗排,而执法检查受车辆、设备制约,难免顾此失彼。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各级执法部门每年坚持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处理,可结果却是排了罚、罚了再排。吴忠市环保局一位负责人亮出一笔账:环保执法的最高罚单是10万元,去年市环保局向违规造纸企业开出总计13万元的15张罚单和6.7万元的诉讼费、执行费,最后只收缴回6.3万元。过低的罚款根本触及不到排污企业的痛处。
探寻治理发展之路
宁夏造纸等污染行业如何在治理中得到发展,成为当前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早在2002年,多家造纸企业就因为治污投入太大,请求宁夏自治区政府给予支持。自治区政府倡导企业集中制浆,并以无偿划拨土地的办法给予支持。
自治区人大副主任马俊廷指出,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出发,促进工业废水的治理,从源头减少废水排放是关键。要把环保纳入经济、社会整体规划来考虑。"集中与分散治理相结合"是一个办法。所谓集中,就是将污染源最严重的制浆从造纸企业分离出来;所谓分散,就是在目前一时还做不到的情况下加强执法监管,政府要扶持大的,关闭小的,这个决心不能动摇。马俊廷希望,国家应研究开发适合中小造纸企业治污的新工艺办法和设施。
有关环保执法人士指出,目前这种状况与环保部门执法监管不够也有关系。但执法设备和检测设备投入低,是执法力度不够的原因之一。
来自企业的声音是,希望给执行排放标准的企业一些政策倾斜,比如治污设备正常运转的企业,实行优惠电价,适当减免税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