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河下游一家造纸厂,由于缺乏资金,其污水处理厂常无法开工
新乡黄河滩区新栽种的造纸用材林
河南曾是雨量充沛、河流奔腾的省份,但由于一度建有大量小型重污染造纸厂和化工厂,现在已是“有河皆枯,有水皆污”。为此,2003年河南作出“造纸工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治污重大举措,关闭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或草类制浆企业1132家。
停产或关闭从长远看,确实有利于环境治理和水质改善;但就近期而言,可能影响财政收入,造成大量职工下岗。卫河下游一家大型草浆造纸厂,曾有员工1000余人,年税收2000万元,是当地县财政大户和就业大户;但因为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这个厂被勒令停产大部分生产线,近四分之三的职工下岗,年利税锐减至28万元。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尖锐矛盾,摆到了河南造纸企业的面前。
■林纸一体化
解决矛盾的良方
记者在河南了解到,当地一些造纸企业,正通过推行林纸一体化项目,实现由草浆制纸向木浆制纸的转变,走出一条治污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
同在卫河的新乡是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的故乡,境内曾有多家重污染小型造纸企业。随着国家排污标准的提高,这些小造纸厂面临停产危机。不过当地一些纸厂如新亚纸业集团通过实施林纸一体化项目,一举走出困境,成为河南省造纸行业的排头兵。
在新乡黄河故道区和黄河滩区,记者看到新亚纸业正与加拿大国泰林业公司联手,种植107杨、108杨。由于采用宽带窄行高密度种植模式,并选择在霜降到小雪之间进行造林,新造林成活率超过95%。这样,新亚纸业不仅解决了草浆排污难题,还突破了木浆制纸原料匮乏的瓶颈,同时郁郁葱葱的造纸林也调动了当地农民造林的积极性。
目前,新乡市林纸一体化项目已达到年产10万吨杨木化机浆和15万吨白卡纸的规模,有效促进了重污染造纸业的转型。
河南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到,要大力发展林纸一体化工程,在河南境内的太行山、大别山、伏牛山、桐柏山和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其沿线、小浪底库区、黄河故道区等生态地位重要的区域,林地条件好的山区、丘陵区、沙区和平原“四旁”闲地,建设一批以速生丰产林、经济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以推动林纸一体化的发展。
眼下,河南一些造纸厂集中的地带如濮阳、焦作、信阳、南阳等市提出的林纸一体化项目申请,都通过了审批。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曾说,我国推行林纸一体化工程有“五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实现造纸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二是有利于形成以造纸业为龙头的产业链。三是有利于调控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将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与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和速生丰产林工程建设结合起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办法。四是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采用高科技手段,大规模营造速生丰产造纸林,并实行轮伐轮作,有利于保护植被。五是有利于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发展木浆造纸,采用先进的制浆造纸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节水措施,将大大减少水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推行林纸一体化
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林纸一体化虽然是解决造纸企业污染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其推广应用也必须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根据国家发改委于2003年年底出台的《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总体布局在“500毫米等降雨量线以东的地区”。河南省水资源并不丰富,大力推行林纸一体化项目应谨慎。
同时有关专家指出,林纸一体化项目属于大产业循环投资,收益要6年到15年才能逐步体现。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造林项目因规模发展要求,面积都在50万亩以上,按每亩400元的投资估算,投资规模都在亿元以上。
濮阳、新乡、焦作3个市的杨树资源绝大多数为2000年以后营造的幼树,其中2003、2004两个年度营造的原料林占70%以上。制浆工程开工后,每天需要上千方木材。按照杨木化机浆工艺要求,制浆所需杨树最佳胸径应为20厘米到30厘米,而这部分2000年以后营造的杨树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因此,有关人士担忧:无米下锅会不会导致“乱采滥伐”?
国家林业局速生丰产林工程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连志建议,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推行国家林纸一体化规划的实施,尽快推动造纸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其次要客观认识发展林纸一体化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造林,积极完善各种配套政策,切实制定好工业用林规划和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同时要提高林浆纸项目发展的门槛,着重引导林浆纸项目向林地资源丰富、雨量充沛的宜林地区发展。
王连志向记者透露,速生丰产林工程管理办不久将出台《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规划》,为速生丰产林建设提供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