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半年成废纸
新学期已经来临,各个学校的学生都领到了新课本。在学生的教育开支中,教科书占了大头。而且这些价格不菲的教科书往往成为一次性消费品,在每个学期结束后沦为无用之物,要么被束之高阁,要么被当作废纸卖掉。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初三毕业的小周先后卖掉的教科书、辅导书加起来有20多公斤,这还不包括初一、初二时卖掉或送掉的书。其实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直到大学毕业,每个学生卖掉的书都能装满一个书柜。今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小彭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她自己身上的事情。她说,从小学入学到大学毕业,用过的书不计其数,仅仅大学毕业离校时,书本就达60多公斤,以1公斤0.5元钱的价钱一共卖了30元钱。拿着卖书的几张钞票,小彭感慨地说:这些书当年购买时花了1000多元,现在这样卖了,真是可惜啊!随后记者转了几家旧书回收点,发现这些地方只收购杂志、普通书籍和英语类辅导书,而教科书一律不要。老板不屑地说:“教科书人手一套,谁会来买二手的?”
教科书的浪费已经引起了有关人士的重视,教科书循环使用被越来越多地提了出来。目前,我国在校学生共有2.2亿人,教科书用量极大,按照现行的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要买新书的做法,浪费巨大。以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用15册课本计算,一年就要用课本30亿册以上。按每人每年课本平均重2500克计算,我国每年中小学生使用的教科书需消费纸张达55万吨之多。生产1吨纸要用20多棵大树,55万吨纸就要砍伐大树1100多万棵。除此之外,造纸工业所消耗的能源、资源以及排放的污染也十分惊人。
精装教材进校园
“这一本书是我一个月的午饭钱,我用不起这么好看的课本。”正在读大二的小绢拿着一本标价68.5元的教材很是无奈。“每年交的书本费越来越高了。”一位家长向记者抱怨,孩子的课本越来越精美,封面设计得非常漂亮,纸张也大都是铜版纸,所以价格也涨了上去。我觉得就用几个月根本没有必要设计得这样豪华,这是一种浪费。
记者从一些学校了解到,印刷豪华装帧精美的豪华型课本越来越多,这些课本包装设计非常精美,而且大多是16开大版面,最重要的是价格不菲。豪华课本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中小学,目前各高校的教材也大都选用豪华版或者精装版。南京某高校一位大四的毕业生说:我们曾经领了一套教材是精装版,4本一共160多元,只用过3次。
就目前情况来看,教科书也引起了豪华风,很多出版社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包装上,而不注意提高内在质量。一位家长对此很是担忧:连教科书都要用豪华型的,不利于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而且还在无形中助长了孩子追求奢华的不健康心理。
采访中,大部分教育界人士认为使用豪华课本没有必要,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据专家分析,如果减少这些豪华的包装,以每位学生至少少花费10元钱来计算,全国仅此一项就能节省20多亿元。如果把这笔钱投入在希望工程上,大约可以让1000万失学儿童重新走进课堂。一位环保人士对豪华教材颇有微词,他认为,豪华课本是一种浪费行为,应该坚决杜绝。
教材循环遇阻力
资料显示,很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教材的循环使用方面早有先例。美国学生的教科书就是循环使用的,一本教材至少要8个学生使用,平均使用寿命5年;另外,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均实行课本循环使用制度;我国香港地区的学生也热衷买旧教科书。可是有着诸多益处的教材循环使用在我国的具体实施中却遇到了困难。
据了解,我国出版产业一年的产业规模是500多亿元,其中中小学教材要达到200多亿元,而中小学教材是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经销发行渠道也从中获利不小。如果实现了教材循环使用,这些利益集团会受影响。所以推广这一制度,单靠地方和相关部门的自觉行动是不够的。专家建议,国家应将其作为一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举措加以制度化,在中小学校全面推行。
目前,我国课本的使用寿命只有半年,如果这个时间能延长到发达国家的课本平均使用寿命5-10年,那么按2.2亿学生来计算,一年用掉课本30亿册以上,每本书按15元计算,教科书循环使用1年就可节约450亿元,循环使用5年可节约2250亿元。
豪华教科书难称好教材(编辑点评)
□赵秀芹
近两年来,课堂上的教科书日益精美,并显露豪华势头,书价自然也随之骤涨,许多人对此都有体察,但一些性价比不高的教科书也被千家万户无条件地接受了。在一种不计成本的心态下,家长们无论富有或贫寒,都没人会为买课本讲价钱,孩子们更不懂得珍惜,至于说收售二手课本的节约意识更无从谈起。
从某种程度来说,教科书豪华风的兴起危害远远大过豪华装的月饼之类。因为有数不清的贫困家庭因此要为孩子能上学付出更大代价,我们有限的资源会更多地消逝在奢华的装潢上。更为严重的是,附着在教科书上的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会比书中的文字更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在中国,教科书的发行量无可匹敌,2.2亿学生,一年需要课本30亿册。如果为读书人耳濡目染的教科书自身摒弃了起码的朴素,那内容再好也算不上是好教材。这一点,必须成为出版商、学校以及家长、学生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