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纸网讯 通讯员杨建初)“造纸原料已经成为继石油、钢铁之后的我国第三大进口商品。2004年中国从国外进口木浆732万吨,废纸1230万吨,进口纤维原料已占制浆总消费量的近40%。国家为此花费了约90亿美元的外汇。原材料供求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的瓶颈。”在9月9日中国造纸学会主办的中国桉树种植与纸浆造纸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国造纸学会理事长陈思亮语气沉重地做出上述表示。
9月9日—11日,包括国家林业局速丰林建设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王成祖、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克复(造纸业唯一的一名院士)、中国林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白嘉雨、澳大利亚制浆造纸专家白洛蒂、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所长徐大平、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忠正(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在内的数十位国内外林业和纸业重量级专家在海口围绕外界一直争论不休的作为造纸原料的桉树首次联席展开讨论,试图给“关于桉树的低水平的无谓争论”划上句号,从而为我国艰难前行的林浆纸一体化道路清障导航。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发言的中国科协常委国林“代表科协坚决支持桉树种植”,并建议会后形成一份专家意见书,供上级领导参考决策。
经过三天畅所欲言的讨论,与会专家就近期多遭诟病或者质疑的桉树人工林形成的共识是:桉树人工林是解决纸业原料瓶颈的重要途径,桉树“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优势树种”,“要按照分类经营的原则,科学规划,发展桉树纸浆原料林”。专家们建议,根据林业“分类经营、分类管理”的原则,对纸浆原料林实行计划单列,建立一套符合纸浆原料林自身特点和规律的法规,对人工林采伐指标和限额采用指导性管理,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并呼吁政府“在土地、融资、信贷、育林基金、税费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利用外资以及民间资本,并给予其平等待遇”。
作为外来树种的桉树最近遭到不少民间环保组织的批评,围绕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问题,先后产生了“桉树是抽水机”、“桉树是抽肥机”、“桉树林是绿色沙漠”等指控。在本次研讨会上,白嘉雨、徐大平、杨民胜(中国林学会桉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荣贵(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教授、研究员)等多位与会专家指出,这些指控基于错误认识,多为不具体分析而引用国外研究资料所致。雷州林业局副局长、总工程师莫晓勇结合雷州林业局40多年来大面积种植桉树人工林的实践,介绍了桉树人工林既可速生丰产,同时又不降低林地本身的价值和将来的生产力,从而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成功经验。与会的专家学者在海南金华林业有限公司雷鸣后坡和长坡镇农场的桉树林地,更是亲眼见证了桉树林里放养文昌走地鸡和桉树下面植被丰富多样的情景,有力地击破了桉树林“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谣传。
近年来,中国造纸工业和纸张消费快速增长,2004年全国纸与纸板产量已达4950万吨,消费量5439万吨。由于产量大幅增加,且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对木浆的需求极度扩大。据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院长曹振雷提供的数字,从2000年到2004年,我国木浆进口量以平均每年22%的比例大幅增长,到2002年,中国木浆的进口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占总净进口量的20.6%,原料供求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的瓶颈。这一现象已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这标志着我国造纸工业进入了以原料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关键时期。该文件中提到,2005年中国纸及纸板消费预测总量为5000万吨,木浆比重要达到25%,其中国产木浆比重要达到10%,故“十五”规划新增木浆产量210万吨。2010年中国纸及纸板消费总量将达到7000万吨,年均增长7%,木浆比重要达到32%,其中国产木浆比重要达到15%,故“十一五”规划在“十五”基础上再增加木浆产量435万吨。
但是中国造纸工业目前存在着草浆和木浆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2002年,我国木浆比重仅占21%,其中国产木浆比重仅占6%,而国外一些造纸工业发达国家的木浆比重则高达63%。由于中国长期采用非木浆造纸,草浆生产COD排放占整个造纸工业排放总量的60%左右,是重要污染源。我国造纸工业木浆比重低草浆比重高的问题,严重限制了我国造纸工业向规模大型化、产品高档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生产环保化方向发展以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以桉树为代表的速生丰产纸浆林基地建设在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等省区快速发展。截至2005年7月,世界纸业十强之一的金光集团APP已先后在上述地区造林近400万亩,探索出了一整套通过科学管理、合理经营的手段,解决发展桉树林对生态的影响的管理办法和技术措施。而海南金海浆纸业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吨的漂白木浆生产线的投产,使得APP在中国的林浆纸一体化产业链得以完整实施,实现了从良种育苗、造林、采运、加工、制浆、造纸的一条龙经营,在中国真正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这标志着中国林浆纸一体化工程跨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