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莲花盆初中回收的地理、历史等教科书。
本报记者 何勇
生产1吨纸要用20多棵大树,55万吨纸就要砍伐大树1100多万棵。此外,生产1吨纸需要消耗净水100吨,600度电、1.2吨煤和300公斤化工原料。
我国现有在校中小学生2.2亿人,以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用15册课本计算,一年就要用课本30亿册以上。按每人每年课本平均重2500克计算,我国每年中小学生使用的教科书需消费纸张达55万吨之多。若每本教科书能连续使用5年,可节约528万吨文化纸。节约1吨文化纸,至少可节约100吨净水、600度电、3立方米木材、1.2吨煤、300公斤化工原料。若以中小学人均课本费180元算,扣除平均成本,全国每年至少可节约书费316.8亿元﹔如连续使用5年,可节约1584亿元。
目前,教科书用的基本上是胶印书刊纸,是一种高档用纸,目前国内生产并不能满足需求,2003年产量只有52.5万吨。据中国造纸工业协会预测,2005年我国需进口胶印书刊纸120万吨,估计进口价格在每吨600美元以上。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书费已成为学生上学的最大一笔支出,目前小学和初中的书费在所交费用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3.1%和69.4%。随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彩色版教科书的推广、课程科目和内容的增加、教科书价格的普遍上涨等多种因素,都使在校学生的书费支出进一步增加。
每位教师每次更换教科书数量也很大,教材、教学参考书,与之对应的教学大纲、辅导用书都不得不换。教师用书的重复使用,平均每年可节约1.54万吨纸张。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中,有一些人购买教师用书,按学生人数10%的数量估计,每年可节约3.1万吨,三方面相加,每年可节约纸张51万吨,相当于2003年全国胶印书刊纸产量的97%,相当于全国胶印书刊纸用量的1/3。
中小学生教科书循环使用在山东部分地区学校终于成为现实,教科书究竟怎样循环,它的意义何在?为何总是“叫好不叫座”?日前,记者在山东进行了采访。
山东青州:节约的不仅仅是300万元
青州市莲花盆初中是山东省第一批进行教科书循环使用的试点学校。由于处在群山之中,当地人均年收入也就2000多元。很多学生舍不得吃菜,常常是从家里带上一瓶子炒咸菜丝,就着馒头吃。初二(2)班的李广亭家境同样不好,在他看来,教材循环使用确实帮了大忙,“一年能节约书费90元钱,够俺用三四个月的。”
从2004年开始,山东省青州市和东明、临沭两县一起为山东的教科书循环使用趟路子。教材如何循环使用?莲花盆初中校长史云志介绍,循环使用的教科书主要是三部分:政府免费提供的教科书、学校低价回收的教科书和学生捐赠的教科书。语数外理化课本经常用,也有些难度,还是使用新教材。音乐、美术、劳动、英语口语等6门课,每周只有一两个课时,学校按照各年级最大班的人数购置,编号后,分年级存放在专用教室内,供学生免费使用。每个学生使用自己固定编号的教科书,上课时学生在专用教室中使用,用后立即交回原处。历史、思想政治、生物、地理4门副课,学生按一定比例交纳使用费,用完学校回收,留作下一年级学生继续使用。当然回收后,课本都由卫生检疫部门统一消毒。
在莲花盆初中的英语听力、音乐、美术等教室内,记者看到,相关教材被整齐地摆放在书柜里,每一本书都有编号,对应着几个学生﹔教材都很新,基本没有破损,也没有划痕、标记,感觉像新书。校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实行一费制后,初一书费一年为180元,教科书循环使用后,一个学生一学年能省下90多元。对山区贫困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青州市教育局局长赵荣贵说,目前整个青州市山区农村学校都已实行教材循环使用,一年少订教科书64万册,节约资金300多万元,10万中小学生中估计有近4万学生受益,减轻了家长负担。
在教科书循环使用中尝到“甜头”的赵荣贵认为,最大的好处不仅在于节约资金,减轻家长负担,还为德育教育搭建了一个平台。李广亭刚升初中时,就赶上了教科书循环使用这件事。按学校的要求,在课本上“不乱写、不乱划、不标记、不署名”。一开始,爱在课本上做标记的他也不习惯,后来就适应了。“老师规定了,有标记、有损坏的书不能回收。我现在有了记笔记的习惯,不依赖课本了,我和同学们上课时都有记录本,做笔记,克服了爱走神的毛病,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自觉听讲、边听边记的学习习惯。”
为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青州通过板报、演讲会、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爱护教科书的社会效益。起初不少家长不理解,莲花盆初中二年级学生张家海的父亲张礼会发着狠说:“孩子,咱再穷,也不能让你用旧书。”小家海向父亲耐心解释:一本教材几个人用,不仅仅是经济原因,更为了节约水、电、木材,并在主题班会上作了《建设节约社会就要循环使用教科书》的演讲。父亲的思想疙瘩慢慢被解开了。调查显示,如今青州市97%的中小学贫困学生和家长愿意使用免费提供的旧教科书。
教科书循环使用:步履蹒跚,究竟难在何处?
今年4月山东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指导意见》,要求在2005年下半年,试点县所在的3个市进行推广,其它14市每市至少选取一个县市作试点,实行教科书循环使用,在此基础上2007年在山东全面推开,争取多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在10月20日召开的山东省教科书循环使用现场会上,记者了解到,这件事在各地进展并不平衡:潍坊市目前在全市239处学校铺开,循环书总数达65万册﹔有的市甚至没有纳入日程。
“教科书循环使用,山东算是刚刚破题,刚趟出了一条路子。”山东省教育厅一位相关负责人说,“但困难和阻力还是很大。”青州市教育局局长赵荣贵也坦言,这项工程量浩大、烦琐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仍有很多困难。
教科书循环使用究竟难在何处?
观念上的冲击首当其冲。不少家长仅仅从经济上考虑问题,感觉每学期几十块钱,没什么,不能让孩子用旧书,在城市推广有一定难度。有的地方,即便经济一般,但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使用“旧”教材。“再苦,几十块钱也拿得出。”这是不少家长的“心声”。
一些地方政府也重视不够,认识不足,仅从经济上考虑问题。如有的教育局负责人认为,“我市中小学生中,真正买不起课本的比例并不大……教科书总费用,无论对农村还是对城市来说,都不算太高。”无论是部分家长还是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人,都没有从节约资源这个高度来认识。
教科书最大经济受益者出版社、发行部门成为较大的阻力。在义务教育阶段,书本费占了所交费用的1/3以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副秘书长张路雄在一份研究中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总额在300亿元左右,即便有一半的书循环使用,出版社和发行部门也将减少150亿元的经营额,甚至影响其生存。淄博市临淄区辛店街道中心学校负责人认为,教科书循环使用,不但有教育外部的压力,更有内部压力。教科书发行量巨大,养着不少企业,单靠地方和相关部门自觉行动远远不够,国家应作为一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措施予以强化。
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与教科书循环使用的要求不相符合。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使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把教科书视为“经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赖教科书,把教科书作为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主要工具,习惯于让学生精读教科书上的内容,并在书上划段落、圈重点、做记号﹔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也养成了经常在书本上圈划批注、涂涂改改的习惯。年深日久养成的习惯,要彻底改变,需要一个过程。
此外,教科书版本的频繁变更,目前教科书“书”“本”不分,也不便于教科书循环使用。
使用循环教科书的学生们逐渐习惯于边听课边记笔记,不再依赖教材,也不在课本上涂划标记了。图为同学上课时在认真记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