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已有时日,关于教育的诸多兴奋点(有的负面新闻似乎更能触动神经)已趋于平静,但新华社近日发布的一条消息又激起我们的关注:重庆三峡学院为了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院从本学期开始,在民族学系试行教材循环使用制度。高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协调下,以教材原价50%向低年级同学转让教材,民族学系有90%以上的大一新生通过此途径得到了满意的教材。
这真是一个读来感觉特别爽的新闻。多少年来,我们的视觉对印刷越来越精美、装帧越来越豪华、价格也是一年一个“斤斗”的教材已几近麻木;对临毕业的大学生(也包括中小学生)将“服役”期满的成捆教材送往废品站的风景也习以为常。至于它们背后隐匿的巨大资源浪费和节俭美德的剥蚀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
笔者也曾在高校校园里目击过告别象牙塔的学子们将各种书籍扔得遍地都是的狼藉;也曾在贫困农户家聆听过辍学女童“我要读书,我要上学!”的啜泣。一方面,“服役期满”但使用价值犹存的各类教材最终被送往造纸厂的化浆池;另一方面,贫困学子往往交不起昂贵的书本费不得不望“学”兴叹。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巨大的国家,一个人浪费一本书,就是13亿;而每一本教材都能循环使用的话,它的“功效”又可以放大多少倍!
从教材生产的“源头”算起,如果普遍推广循环使用制度的话,我们每年将节约多少造纸用的木材,将少砍伐多少亩森林、将节约多少林地、又将减少多少造纸和印刷(包括油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本看似不起眼的教材,与国计民生紧紧相连哪!
当然,教材循环使用远不止于经济意义,高年级同学将自己用过的教材传给新生,蕴藉了“薪火相传”的人文精神,不仅是学业的延续,更是一种风范的树立;而新生们从学兄学姐手里接过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成长历程和做学问的记录,更重要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节约意识,这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们尤为珍贵。 言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