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工业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重要产业。在经济发达国家,纸及纸板消费量增长速度往往与其GDP增速同步,造纸也成为国际上公认为“永不衰竭”的工业。
我国纸及纸板消费量1990-1999年年均递增率为10.4%,最近几年则一直保持每年8%左右的速度增长,现在已经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纸品消费国。各类纸和纸制品的消费量占世界纸消费总量的14%以上,但人均纸业消费量还处于较低水平。2004年人均纸消费量为42公斤,与世界平均水平56公斤还有距离,而发达国家中美国、日本、加拿大、芬兰等国的消费水平大致是我国的8至10倍。
由于巨大的消费潜力,整个造纸行业增长迅速。2004年全行业纸及纸板生产量为4950万吨,较上年4300万吨增长15.1%;消费量为5439万吨,较上年的4806万吨增长13.2%。2005年1-4月份,机制纸及纸板累计生产1525万吨,同比增长18.2%,新闻纸生产108.5万吨,同比增长21.3%,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据预测,2005年,我国纸及纸板的消费总量将达5800万吨,2010年将超过7000万吨,而目前的产能与需求还存在较大缺口。
因此,可以认为造纸业在较长时间内无论生产还是消费均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行业景气将保持平稳,周期性特征不明显。预计在未来几年,我国造纸业增长速度仍将与GDP的增长速度同步,其增幅约在10%左右。
现代造纸工业兼具基础原材料和消费品行业的双重特点,它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规模效益显著的基础原料工业,产品总量中近80%以上作为生产资料用于新闻、出版、印刷、商品包装和其他工业领域;也有近20%产品用于人们直接消费。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和提高,新闻纸、生活用纸、包装纸等纸品的需求量将继续快速增长。
因为造纸工业涉及林业、农业、机械制造、化工、热电、交通运输、环保等多个产业,产业链长,对上下游产业的经济有一定拉动作用。虽然受能源、原料、运输费用等价格持续高位的影响,但我国造纸业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消费缺口。在目前国内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现阶段,造纸业是为数不多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且供不应求的行业之一。这使得造纸成为周期性并不明显的基础原材料行业。
当然,行业平稳增长,并不代表企业都能平稳增长。
原因之一,纸业是我国污染物排放严重的产业。有人称,我国的造纸业是“制造出白纸却染黑了河水。”几十年来,我国为纸业庞大的生产力付出了高昂的生态代价。南京林业大学李忠正教授指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有造纸企业1万多家,其中90%是年产1万吨,甚至是几千吨的小厂。这是中国"以草为主"原料政策的直接产物,也是造成纸业污染难以治理的重要根源。据了解中国纸业的主要污染源是草类制浆和漂白工程中排放的废液,特别是以草类为原料在制浆过程中产生的草浆黑液污染性最强,如今草浆黑液已成为污染环境的“首犯”。然而目前业内公认,草浆黑液的处理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还未完全解决,特别是中小规模的造纸企业在这方面更有欠缺。可以说,以草浆为原料的中小造纸厂,生产即代表污染。
据2002年中国环境年报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纸业的排水量为35.3亿立方米,占全国工业总排水量的18.2%;COD(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87.7万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0.8%。达标排放污水仅占造纸排水总量的53.8%,即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没有排污处理。专家认为,草浆纸就是我国造纸污染的罪魁祸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开始整治造纸工业的污染总量,关闭了大量吨以下的小厂,2003年,造纸企业数已降到3500多家,平均规模仅为1.2万吨。从原料结构来看,2003年木浆(含进口)占21%,废纸浆占30%,而非木浆仅占了49%。这些使用草浆的纸厂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华东、华南等平原地区,由于林木缺乏,使用草浆几乎成为了唯一选择,而污水对环境的损害也几乎成为了这种选择的唯一结果。
原因之二,原材料供求的矛盾正在成为制约我国造纸工业发展的瓶颈。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这表明,我国造纸工业正在进入以原材料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关键时期。但是,中国大约有17.48亿公顷的森林,仅仅相当于全世界森林面积的5%,人均占有森林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既要保护自然资源,还要提供大量木材、板材等原材料,用这样稀缺的资源支撑造纸业显然是不现实的。
那么,大量的木材从哪里来?
中国制浆与造纸研究院院长曹振雷说,其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政府便号召企业推行林浆纸一体化这个模式,但几十年过去了,到2003年底,中国已经种植速生丰产林面积不到300万亩,仅占整个速生林规划面积的1.4%,并且,许多企业种植的速生林仅仅作为观赏林,真正用于造纸的几乎微乎其微。
为何如此?曹振雷分析认为,目前中国林业资源管理政策,主要是以保护森林资源、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为基础,并未考虑速生丰产林,而且,林木资产的处置权和采伐权仍由国家严格控制,企业只是形式上拥有林木,并不能将其纳入真正市场化的循环经济链中,加之,企业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涉及多个政府管理部门,由于各部门之间管理职能分割,难以发挥对造纸企业的宏观调控职能。
我国造纸原料中,废纸占44%左右。若依靠进口,我国得花大量外汇,目前造纸原料进口用汇居全国第二位,2004年全国纸浆进口734万吨,废纸进口1230万吨,我国造纸业用汇高达80多亿美元,仅次于石油。据专家估计,2005年我国废纸的年进口量将达到1200万吨。目前全世界可供出口的废纸总量约为2500万吨,我国废纸进口量已占1/3。若今后数年,国内对进口废纸的需求量继续大幅上升,一旦世界废纸价格暴涨或世界发生突发事件影响废纸的正常运输,对中国造纸工业的影响将十分严重。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近年来,全球平均每年森林面积减少940万公顷,随着世界原始森林数量的减少,木材产量将不断下降,各出口国的木浆出口量不可能大幅增加,而且还有可能下降。因此,我国造纸业面临的问题严峻,靠世界供应木浆来发展中国造纸业是不可能的。林业专家、国际木材原料学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忠正认为,目前国际上商品木浆大约在3000万吨左右,我国进口木浆已达700多万吨,占总量的近四分之一,进口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际上商品木浆不可能有较大地增长。如果我国造纸业实现以草浆为主向木浆为主造纸转型的话,就是把世界上所有的商品浆拿来都不够。显然,长期依赖进口来解决我国造纸业原料严重短缺是不现实的想法。
原因之三,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合理、水资源短缺。全国造纸企业约有3500多家,企业平均规模年产约1.2万t,与世界造纸企业平均年产4万t规模相差甚大;目前我国纸及纸板产品品种约600多种,仅为发达国家可生产纸种的一半;浆纸在制作时还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由于目前中国纸业正在向部分地区集中,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的格局,这就易形成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在缺水的北方地区。例如我省,年销售收入过3亿元的造纸行业大集团就有11个,造纸工业用水约占全省的47%。
滨州市滨北一带全属1127年以前黄河冲积形成的古代黄河三角洲范畴,主要由盐碱地组成,市委、市政府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经过反复调研和科学论证,提出了在黄河以北至渤海湾南岸的沾化、无棣、阳信、滨城四县区,总面积为593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设黄河三角洲沿海生态科技产业开发带(简称“北带”)的宏伟构想,成立了北带建设指挥部,由市委书记孙德汉任总指挥,市长安世银任常务副总指挥,下设13个职能部门,于2003年12月6日在海港召开了沿海生态开发带暨防潮坝开工动员大会,吹响了滨北盐碱地生态恢复与产业带开发的号角,也为滨州造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环境污染有望彻底根治,实现污水零排放。北部滨海133万亩盐碱荒地,是一片几经开垦、几经弃种的后备土地资源。利用潮上带重盐碱地,种植芦苇、芦竹等耐盐碱植物,可以吸收造纸污水,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大面积的芦苇湿地能有效存蓄自然降水,改良盐碱荒地,为野生动物和迁徙鸟类等提供栖息地和丰富的食物资源,生产紧缺的造纸、手编原料。通过芦苇湿地把上游被污染的河水引到芦苇湿地进行处理,发挥芦苇湿地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大大减少陆地污染物的入海量。据南京大学博导、教授左玉辉介绍,从科学的角度来讲,造纸废水与其它工业废水不同,它不含重金属,而有机质和化学耗氧量(COD)高,它的暗褐色是由于木素裂解所致,并不含有害成分。而芦苇抗逆性强,具有良好的净化活力和很强的耐污、耐碱性;由于它是挺水植物,可与多种微生物共生,促进净化作用;它可吸附多种有机和无机物质,提高净化效果;它有很强的水分蒸散能力,对减少污水总量十分必要。因此,造纸废水不仅没有对芦苇造成伤害,反而由于富含有机质促进了芦苇生长。沾化县通过“造纸—污水—芦苇湿地—造纸原料”循环模式建设的5000亩芦苇湿地长势良好,引来了40多种野生鸟类动物,原来荒凉的盐碱滩变成了生机盎然的绿地。
二.芦苇种植有望突破原料瓶颈,实现自给自足。芦苇也是造纸的主要原料,造纸污水建设的盐碱地人工芦苇湿地,二年生干芦苇达0.7吨/亩,三年生达1.0吨/亩。沾化县齐明纸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麦草为原料生产瓦楞纸的企业,该企业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分析论证,选用了实际可行、经济实用的湿地处理工艺,确定了“造纸废水经预处理后再进行芦苇湿地处理,改良盐碱地,创建生态示范园”的试验模式。该公司于1999年春天租赁了1500亩的盐碱荒地,开始用造纸废水灌溉压碱,之后又栽植了芦苇根,当年试种的芦苇长势喜人,覆盖率达到了50%以上;2000年,芦苇覆盖率达到了60%以上;2001年,芦苇覆盖率达到了80%。2001年后,齐明纸业又扩建了芦苇湿地,到现在,芦苇湿地已扩展到了2000余亩,芦苇平均亩产达到了1000公斤以上。昔日的盐碱滩已变成了芦苇荡,白花花的盐碱地已变成了绿洲,50%的原料自供。
三.水电、土地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滨州市濒临渤海,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环,也是“海上山东”建设的主战场。全市版图面积9600平方公里,拥有海岸线240公里,滩涂面积150万亩,负10米浅海300万亩,长期以来,北部沿海区域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保障能力不强,特别是海潮侵袭和盐渍化的影响,100多万亩滩涂不能开发,255万亩土地未被利用,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资源丰富。滨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北带开发,水利先行”的战略原则,加大投入,科学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积极引用黄河水,充分引蓄过境客水,合理开发利用洪水,加大河道治污、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目前,已建设簸箕李、小开河、韩墩三大引黄灌区,平均年引水量为13.17亿立方。蓄水能力已达到3.6亿方,规划到2007年新建拦河蓄水闸9座,拦河挡潮蓄水闸11座,一次拦蓄水量1.092亿m3,水资源充裕。
2004年以来,滨州北带芦苇湿地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期规划建设30万亩,沾化海防办事处、齐明纸业等近10万亩湿地芦苇长势良好,沾化县东线、西线引水及无棣柳堡洼、蔡家洼等20万亩芦苇湿地正在建设中。投资2.5亿元的海韵纸业集团10万吨漂白芦苇浆以及齐明纸业5万吨瓦楞纸等几个大型造纸项目相继投产。2005年4月,淄博北金集团投资8亿元建设的33万吨纸业项目北进沾化;7月19日,山东照东方纸业集团有限公司与无棣县政府30万吨制浆、抄纸项目合作洽谈;7月31日,香港天億控股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浆、200万吨纸项目落户无棣。利用芦苇湿地生态治污,生产芦苇造纸原料,通过“造纸-污水-芦苇湿地-造纸原料”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有望开创滨州绿色纸业新未来。
作者: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