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纸业门户网站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动态 > 正文 搜索关键字       
1500多年历史的潜山桑皮纸走进故宫幕后(图)
 
http://www.paper.com.cn  2005-11-21 合肥晚报

  11月7日,央视大型纪录片《故宫》爆出内幕:潜山桑皮纸破解了倦勤斋修复难题。民间的桑皮纸怎么会和皇家有了瓜葛呢?桑皮纸,在这工业社会里,显得如此另类。身上埋藏着众多传奇的桑皮纸走进故宫,无疑更为传奇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沧桑

  1500多年前,金紫山下的一个小镇里,匠人们在简陋的作坊里辛勤地劳碌着。

  匠人们将桑树皮剥下,在场地里晒干,这只是第一步。在丰水季节,人们将这些晒干了的树皮取出,用清水进行长时间的浸泡,捞出后再用沸水进行24小时的蒸煮。

  煮烂后的桑树皮被放置于打浆池内,完全用人工将树皮打细、打碎至絮状。絮状的桑树皮随后被放于捞纸池内,匠人向内添加一种神秘的药水。

  用帘架将已分解均匀的纸浆捞起,纸浆充分地吸收在模具上,一张桑皮纸已初步成形。此时再送往烤房内用火焙干,成品桑皮纸就这样造出来了。



民间造纸艺人在制作桑皮纸(一)

  一样的工序,一样的桑皮纸,槽旁的人却换了一代又一代……斗转星移,官庄镇坛畈村村民刘同焰从父辈那里继承了这门手艺,每年他都会重复着这不知道重复过多少遍的劳作:剥皮——晒干——浸泡——蒸煮——腌料——踏揉——舂烂——抄纸——牵纸……

  年少时,刘同焰就对家里的造纸坊很着迷。跟着父亲,在山岭间奔跑,那是段自由的欢乐时光。在自家作坊里,看着一张张粗糙的树皮在父亲的巧手中如同变魔术般成了一张张薄纸,刘同焰就这样在言传身教中,慢慢地领悟着。

  在刘同焰的记忆里,每年家里制出的桑皮纸都销售一空,他总是好奇地问父亲这些纸都有什么用?因为自己在学校用的课本可不是这种纸啊。

  父亲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拿出一张桑皮纸让刘同焰仔细观察。捧着纸,看了半天,刘同焰还是迷惑不解。最后,父亲让他用力拉纸,这一拉,刘同焰才发现了桑皮纸的独特:任凭他如何用力,桑皮纸却没有意想中的破裂。

  “后来,从专家那里才知道我们生产的桑皮纸有这么多的优点。”朴实的刘同焰虽然对手艺早已掌握得炉火纯青,但只懂做却不知道如何解释。桑皮纸质地柔嫩、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而且吸水力强,一直用于高级包装、制伞、糊篓、做炮引。戴望舒《雨巷》中那位撑着油纸伞的女子,手中的伞就是这种桑皮纸制成的。



民间造纸艺人在制作桑皮纸(二)

  20岁时,刘同焰“出师”了,此时也是官庄桑皮纸最为兴盛的时期。当年坛畈村40%的劳力从事桑皮纸的生产和加工,整个官庄镇达1500余人,共有180张槽,200多人常年在外推销,年产40万吨,要装400多卡车,年产值500多万元。因为生产桑皮纸,官庄人的生活水平大大高于周边地区。

  但时光流逝,守着这门手艺的刘同焰没有祖辈、父辈那么风光,进入上世纪90年代,传统手工造纸工艺受到了机械化生产的严峻挑战,一家一户的手工作坊式加工已无法与之竞争,其没落似乎已是必然。雪上加霜的是,桑皮纸的市场也丧失殆尽。许多和刘同焰一样,世代相传身怀绝技的民间造纸艺人,为了谋求生计,不得不忍痛割爱,转行从事他业。刘同焰实在舍不得,依然“顽固”地坚守着……

  到本世纪初,官庄镇桑皮纸生产作坊由鼎盛时期近200家,锐减到十来家。这门传承了1500余年的造纸术出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契机

  2004年6月的一天,似乎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至少对刘同焰而言。因为从北京传来消息。故宫最终决定由刘同焰制作倦勤斋修复所需桑皮纸。

  “听到这个消息,肯定是很高兴的,光宗耀祖啊。”刘同焰一下子成了官庄的知名人物,来看他和他所生产的桑皮纸的人络绎不绝。

  那么,发源于山野之间的土制桑皮纸又怎么会与帝皇之家“结缘”呢?在纪录片《故宫》中,找到了答案。

  原来,在古建筑中,装修最豪华的是清代,清代装修最豪华的是乾隆时期,而乾隆时期最豪华的便是故宫东北角的倦勤斋。倦勤斋是乾隆成为太上皇后,为自己晚年娱乐而修建的一座殿宇,其间的奢华可想而知。



倦勤斋内的小戏台

  在豪华的倦勤斋内,室内顶棚及西墙、北墙上绘满了图画,据专家考证,为乾隆时宫廷画师王幼学所绘,而王幼学是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弟子。画面巨大、画工精美、中西合璧,这使得倦勤斋的通景画成为罕世珍品。自通景画落定至今已经二百余年。由于长期以来对倦勤斋的保护采用保守的消极做法,出现室内漏雨、通风条件差、尘土清理不力等诸多问题,导致通景画上断裂的地方随处可见,纤维的老化、霉变、水渍、虫蛀、鼠害均有发现。

  为修复倦勤斋,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捐赠了210万美元修复经费。可这其中,通景画的修复费用大约占了其中的一半。修复的重点是画、难点也是画。

  修复资金有了着落,但修缮所使用的材料、技术、方案主要还是靠中方出。据记载,当年建造倦勤斋时,乾隆皇帝网罗了全国顶级的名匠和建筑材料。通景画所用背纸是乾隆时期的高丽纸,由桑树皮制成。为了尽可能地恢复原貌,这次大修选用的桑皮纸至少要达到乾隆时期的工艺水平。

  为了这个“尽可能”,从2002年4月开始,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曹静楼先后到达高丽纸发源地韩国等地寻觅,但都未能如愿以偿。考虑到安徽的手工造纸工艺历史悠久,其中可能有制造桑皮纸的厂家。曹静楼于是通过各种渠道与安徽手工造桑皮纸的厂家联系。然而这种工艺已经失传多年,安徽民间是否仍有保留还是个问号。曹静楼就带着一批专家在两年时间内先后6次来到安徽,终于在潜山发现了可以生产桑皮纸的小造纸厂。

  刘同焰无疑是幸运的,在20多家小造纸厂提供的样品中,他生产的桑皮纸质量最佳,基本达到要求。

  但“达到要求”还不够,“不能让国宝有什么缺憾的地方”抱着这样的想法,刘同焰开始对祖传的手艺仔细揣摩,在专家的科学指导下,严格按照故宫用纸的要求,每道工序他都亲力亲为,历经两载,于2004年10月及今年7月,将500刀桑皮纸分两批送交故宫。

  “在这过程中,哪怕有一丁点毛病,就从头再来过。可不敢糊弄。”成为远近闻名的人物后,刘同焰还是一如山民般的朴实,和记者告别时,刘同焰拿出了他的“荣耀”:故宫博物院赠送的纪念品,一面精致的倦勤斋场景相框,背面书有“衷心感谢参与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和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合作修复紫禁城乾隆皇帝倦勤斋”……

  潜山桑皮纸有幸成为故宫大修特选材料,使这项民间绝学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也为纯手工制作桑皮纸传统工艺的抢救、发掘、振兴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今,官庄镇的传统造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十几位民间造纸艺人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槽间。

链接

桑皮纸的制作流程

  剥桑树皮——出青——晒干——初选——浸泡——蒸煮——中选——腌料——洗涤——踏揉——洗涤——精选——舂烂——压平——踏料——入笪下槽——耘槽——抄纸——湿压——牵纸——晾晒——收边——整理等20多道工序。由于制作过程复杂,从剥桑树皮到出成品纸,前后约需3个月时间。

故宫所用桑皮纸要求

  每张桑皮纸长133厘米,宽70厘米,重量达46克左右,纵向拉力5000下,横向拉力达3000下,桑皮纸必须含100%桑树皮纤维,没有任何其他原料。

□文/储北平 熊炫恺 本报记者 王雄斌

评论】【推荐】【打印】【关闭
用户
匿名发出
 纸业论坛 ·纸业 ·印刷 ·造纸 ·纸张 ·包装 ·出版 ·纸网 · ·景华 ·纸品 >> 更多
·倦勤斋内的小戏台
Copyright @ 2000-2006.Beijing IyoUyoUI Network Sci-Tech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设置中国纸网为首页
版权所有 恩佑科技  
客服电话:010-82059026 010-8205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