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到过埃及的人,大多数都会被埃及的纸草画所吸引,古老的造纸工艺以及绘有生动生活故事内容和神秘的象形文字的艳丽图画,牵动着人们的好奇心,纷纷打探她的来源和秘密。早就听说过,只要到开罗的法老村里,就能够对此有所了解,终于有了一次难得的机会来到位于开罗市西南部的法老村。
进入法老村,首先要乘坐一种用拖轮牵引的活动看台,这种活动看台有一个好听的别称“时光之舟”。“时光之舟”沿着蜿蜒狭窄的河道前行,可以看到河道两边种植着葱绿茂盛的纸莎草,这就是制造纸草纸的原料。纸莎草的茎部有些像芦苇,她的顶端则是一束细长如发的针叶,像喷泉一样呈开放的伞状,在微风中缓缓摇弋,柔软多姿,犹如婀娜的少女。十二座具有代表性的古埃及神像分散地坐落在花草丛中,好象在娓娓叙说着古老动人的故事。
随着“时光之舟”缓缓地向前移动,现代化都市的喧嚣渐渐远逝,时光开始倒流,埃及的历史也在倒退,很快就把人们带到了5000年前的法老社会,自然而然便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感觉。
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埃及的人民,也点燃了埃及古代文明的辉煌,利用纸莎草造纸,是古埃及人的一大杰作。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纸草纸则是一种比中国的纸出现得更早的最古老的纸张,从古法老墓葬的出土文物中发现的无字纸张,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纸张,也有4500多年的历史,比中国的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大约要早将近3000年。
纸草纸曾经是古代埃及人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到公元第八世纪之后,随着中国造纸术的传入,逐步代替了纸草纸的使用,这种造纸技术便很遗憾地渐渐失传。埃及历史学家哈桑-拉吉布先生是首任驻华大使,在华工作期间是周恩来总理的好朋友,参观过中国的造纸厂之后,受到很大启发,离任回国后便立志恢复埃及造纸术的传统工艺。
经过多年的寻找和潜心研究,哈桑-拉吉布终于在苏丹南部找到制造纸草纸的原料纸莎草,并在埃及的尼罗河畔移植成功。随后,他进一步研究纸草纸的制作和加工,最终生产出了和古埃及纸草纸一模一样的产品,使这一失传几千年的造纸工艺得以复活,进而他在法国获得了纸草纸研究博士学位。目前仅在开罗就有生产这种纸草纸的厂家100多个。当然最好的还是位于尼罗河边的《拉吉布博士纸草博物馆》,这是一个集展览、研究、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机构。
拉吉布先生正是在潜心研究纸草纸生产工艺的过程中,萌发了建立一个古法老时代传统民俗博物馆的愿望。最初在尼罗河边的一条浮船上,建立了一所博物馆,后来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用了七年的时间,终于在开罗市尼罗河中的雅各布小岛上建立了这座更加完善的法老村。从这里可以看到埃及的古代文明和古埃及人的生活缩影。
法老村是埃及惟一的一座独特的仿古旅游景点,占地33费丹(大约15万平方米),这里四面清水环绕,岛上草木葱茏,鸟语花香,到处生机勃勃,又十分清雅静谧,好象是一处世外桃源,身临其境时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会油然而生。
法老村里有300多年轻村民在仿古劳作,这些村民身穿色彩鲜艳的古代服装,分散在不同的景区,做着古埃及人曾经从事过的各种简单的劳动,这些极富情趣的场景,犹如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将古埃及人的生活方式生动地展现在游人面前。村民们都是埃及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曾经受到严格的业务训练,熟悉古埃及的历史和埃及的现状,他们出色的表演,使游人在短短的时间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5000年前的古埃及人的生活情趣。
令我感到遗憾的是法老村的创建者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埃及首任驻华大使哈桑-拉吉布先生目前正在美国疗养,没有能够目睹这位老人的风采。法老村的总经理阿卜杜-萨拉姆-拉吉布先生弥补了我的遗憾,接受了我的采访,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他就是哈桑-拉吉布先生的儿子。他告诉我说,这个村是1977年开始创建,1984年建成的。最初时只是种植纸莎草,模仿法老时期的生活,后来的扩建反映了埃及在伊斯兰之前以及后来各个历史时期、直到现代的生活方式。他还介绍说,这里有自然景区,也有微缩景观,有农业和手工业场景,有神庙缩影,有上等人的住宅,也有普通人的住房,反映不同人的生活。另外还有9个博物馆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如:《法老思想艺术博物馆》、《医疗和木乃伊制作博物馆》、《法老船博物馆》、《伊斯兰历史博物馆》、《传统手工艺博物馆》以及最近刚刚开放的《纳赛尔博物馆》等。
当我问起他的父亲、埃及首任驻华大使哈桑-拉吉布先生的情况时,他说,父亲已经90岁了,身体状况尚好,他是首任驻华大使,1956年到1960年曾经在中国工作,那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时代,他非常喜欢周恩来,也非常敬佩他。那时候中国给了埃及很多的帮助。我父亲还和使馆的同事一起参加了中国一座大桥的建设,那座桥很壮观。现在父亲仍旧经常回忆在中国时的许多事情,他很留恋那些年在中国的生活。
在最新开放的《纳赛尔博物馆》,阿卜杜-萨拉姆先生带我观看了周总理访问埃及时的照片。他说,自己虽然没有到过中国,但是受父亲的影响,他也十分喜欢中国,敬佩中国,他希望有机会到友好的中国访问,并希望埃中友谊就象尼罗河水一样源远流长。
(央视国际网络2001.0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