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次协商,台湾永丰余造纸公司在8月17日股市收盘后,正式宣布将与中华纸浆公司合并。
由于台湾缺乏造纸原料资源,虽然“永丰余”与“华纸”曾合作要在台湾造林,但终因为各项主客观因素,使得两家纸厂各自运作,与印尼大型纸厂不同,他们从造林、制浆、造纸一体化作业,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永丰余”和“华纸”虽然关系良好,但在市场上依然是短兵相接,各不相让。
不过,在今年“华纸”的董监事改选中,由永丰余集团取得过半数的董事席位,并由“永丰余”关系企业上请文化实业公司代表人罗胜顺担任新董事长,“永丰余”实际上已掌握了“华纸”的经营,此次宣布合并,外界并不觉得意外。以“永丰余”在生产技术、造纸上的研发经验,配合“华纸”在造林、制浆的上下游垂直整合,可以进一步提升资源整理利用效益与产品品质。其区域性市场也向纵深拓展。
二十六年前,“永丰余”在印尼投资设厂,十五年前在泰国设厂。最近几年在大陆设厂,从华南的广州厂、中山厂、鼎丰厂一直延伸到厦门厂。华中则有江阴厂、南京厂及昆山厂。华北有天津厂,投资额为800万美元,月产量为瓦楞纸板500万平方米。另外,在苏州正规划着一个新的纸器厂。二者合并后,下一步规划将以设立工业用纸生产厂为主。“永丰余”设于大陆的纸器厂约有五成的瓦楞芯纸来自当地,当然也不排除与大陆的纸厂合作。在文化用纸方面,也是要从下游印刷厂起步,将通过转投资的“沈氏”及“中华彩色”,到大陆设立立足点开始。
相比较于制浆,纸业的投资以在海外为主,台湾方面则会以高科技及生物科技产业为主。除了原有的元太科技、台湾基因科技等。“永丰余”也将投资太景公司,将从事新药开发业务。据悉,“永丰余”投资太景近一亿台币,持股比率在60%左右。
“华纸”董事长罗胜顺则形容“华纸”与“永丰余”不仅“形同兄弟”,也像是“不可分割的连体婴”。因为在“华纸”成立之初,何寿山就参与经营,与“永丰余”合并后,不仅可以完成“华纸”的区域布局,也将拓展“华纸”多角化经营。
罗胜顺表示,“华纸”与“永丰余”整合,包括上下游垂直整合,主要是发挥双方所长,只有这样才能稳定经营,避免市场恶性竞争,有利多角化经营;海外的合作经营,有利于人力资源整合。
罗举例说,纸浆为国际性商品,“华纸”目前月产量为2.1万吨,自用仅七千吨,其余三分之二需出售。惟国际纸浆价格波动不定。“华纸”经营虽有长进,但长期以来却隐含不稳定的因素。两家公司合并后,将可提高浆厂的产能利用率,同时确保造纸原料供应,有助于稳定双方长期营运。预计可在集中管理、共同采购、共同行销、资源共用,区域布局,以及稳定营运等方面实现具体的效益,达到合并的理想目标。
何寿山承诺,合并后“永丰余”不会进行资遣,也不会裁员,不过双方的生产线将会进行整合,以提高产能利用率。过去“永丰余”与“华纸”其实已共同投资印尼及泰国的纸厂,也是双方共同持有。
此次“永丰余”与“华纸”的合并,预定2002年元旦为合并日,双方董事会依两家公司的股价、每股净值、获利能力及未来展望,订出换股比率为“华纸”一股,换取“永丰余”造纸0.95股。
何寿山强调,产业的整合,其实包括合并与分割,只要掌握各自的优势,对于非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部分,也可以卖出去,不要拿在手中,做不好又不肯收,因为分割的人不一定就输。
双方是顺应各方形势的发展而合并的,对于双方的整合将会迅速进行搓商,现在还有两位董事长,将来罗胜顺可望出任副董事长。至于组织上大致规划为纸浆、文化用纸(含纸器)三大主轴,并采营运长(COO)的运作模式,各设立总经理,至于家庭用纸方面,因占营收入比率较低,将设副总经理。
在生产线方面,道林纸及微涂纸将以“华纸”的生产线为主,加工层次较高者,如铜版纸及轻量涂布纸的生产则以“永丰余”为主。也就是“永丰余”的机造生产线,将可转为生产特殊纸或铜版纸,“华纸”的产能利用率也将明显提升。
何寿山还说,其实两年前“华纸”与“台纸”宣布将进行合并,当时主要是考虑双方各自单一的力量都难以对抗国际大厂的竞争,尤其台湾岛内就这两家浆厂,合作绝对利多于弊。
“华纸”为台湾岛内最大的瓦楞造纸生产厂,在文化用纸市场向来是“永丰余”的劲敌,合并后二者“化敌为友”,还可以共同行销、共同采购、资源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