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在全国各地查处和关闭了一批偷排污水的造纸企业。在陕西省,陕西省政府在批转了省发改委、省环保局、省监察厅、省工交办联合提出的《关于加强渭河流域造纸行业环境管理的意见》,决定关闭在渭河流域的造纸企业56家,而在甘肃、海口等地也相继整治和关闭了一些严重排污的造纸企业。各地也政府纷纷加大造纸排污的监察力度,相关的检查整治行动陆续启动。而在这次的“造纸治污”之风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我国“白水黑纸”的痼疾。那么我国的造纸环保之路究竟前途何处呢?
我国对纸张的大量消费带来了造纸业的高速发展,据统计,全球造纸行业生产与消费每年以2%—3%的速度增长,亚洲以8.5%增长,居各大洲之首,而我国造纸行业近10年来以18%的增幅列亚洲之首。
但是,在造纸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是污染严重、原材料匮乏、产品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污染问题首当其冲。2004年,国家统计的41个工业行业中,造纸行业废水排放总量仅次于化工制造业,高居第二。造纸及纸制品工业每年产生废水31.8亿吨、排放COD(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148.8万吨,分别占全国工业废水、COD总排放量的16.1%和33.0%。污染如此巨大,但造纸行业经济贡献率却仅为2.2%。其实国家早已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条文来规范企业的排放行为,但每年各地仍有不少企业因为偷排或排放不达标而被查处和关闭,一些是初犯,而一些是屡教不改。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近年来被曝光的这些制污企业多是原料结构不合理、科技水平较低、污水处理设备不到位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环保意识决定了其很难到达国家相关的排放标准,而造成这些企业既是当地的利税大户,也是污染大户。
目前我国的纸及纸板的人均年消费量低于世界人均消费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量更有很大的差距,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纸张行业还有相当大的上升空间,据预测,2010年我国纸及纸板消费量将达7000万吨,而环境专家却对此表示出很大的忧虑,“造纸企业如果不走出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是遍地开花粗放发展,将进一步突破环境容量,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
现在国家提倡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对工业生产是一个新的课题和要求。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造纸行业要改变污染大户的形象可以在制纸的源头上下功夫,即加速造纸原料由“草”到“木”的转变,减少污水排放和水资源消耗。长期以来,由于森林资源短缺、草类资源丰富,我国造纸业选择了一条以草浆造纸为主的发展道路。规模的限制以及治污技术不过关,导致水资源消耗水平居高不下,污染治理水平较低。国际上化学木浆生产,吨浆耗水30吨以下、COD排放量30—50公斤;我国化学草浆生产,吨浆耗水高达200吨、COD排放量达1350公斤左右。我国草浆生产COD排放量占整个造纸业排放总量的60%左右,是主要的污染源。
目前我国造纸原料中木浆比例约20%,而国外造纸业发达国家木浆比重高达60%以上。木浆比重太低严重限制了我国造纸工业向规模大型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生产清洁化的方向发展。原料结构不仅影响纸产品的品种、档次和质量,还影响着企业的建设规模、装备水平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
另外,在国际造纸业林纸一体化被证明是造纸企业最先进、最环保的发展模式,将制浆、造纸、造林、营林、采伐与销售结合起来,实施林纸—体化,使纸业和林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林纸一体化打破林纸分离的传统管理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造纸企业为主体,应用资本纽带和经济利益将制浆造纸企业与营造造纸林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的产业化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我国自04年开始实施《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以来,一些大型的国内造纸巨头,如:金东纸业、山东晨鸣等纷纷走上“林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把植树造林作为“第一车间”。这些企业在经过大资金量的投入,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升级后,已卓有成效,金东纸业还成为首批8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这也是国内第一家造纸业成为 “国家环境友好企业”。调查显示,现在国内年产量50万吨以上造纸企业环保工作整体的水平都做得非常好,各项指标全部达标,基本上摆脱了传统污染大户的形象。
造纸企业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这其中也包括治污工作的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造纸企业的环保发展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目前中国的造纸业出现一种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是规模大的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越小,越是规模小的企业,因为不具备治污的条件和能力,污染反而越大。随着国家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这张环保的过滤网将滤去那些对环境有着极大破坏的“杂质”,使那些留下的合格绿色企业得以更加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