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坤作品集前一时期,有人提出:“纸质图书很快就会消亡了!”持此观点的理由有两:
其一,“环保”的发展,使纸质出版物的材料大为減少;
其二,网络电子读物的研发及大批量生产。
这下子可让不少人怅然不已,也让新闻记者忧心忡忡。英国记者还特地访问了著名人士,预测报纸书刋的命运,说法各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2006年3月下旬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预测了报纸的未来寿命。他说:“我可以肯定,50年后,还会有人印刷报纸。”此话又引起一阵哗然,有的说“不到50年就会被取代”,有的还说“30年之后就会被取替”。好像纸质出版物的消亡之日愈来愈近了。美国著名作家约?厄普代克更是语出惊人:“数字化面前,作家身份末日将至。”纸质图书的命运究竟如何?
十年前,哈佛大学一位教授好意对我单位文字编辑张女士说:“网络的发展,纸质图书必将衰败,并被取代。”他劝说张女士赶紧跳槽改行。笔者在场,说了一句与其观点相悖的话儿:“传统的纸质图书还有顽强的生命力,纸质图书不会消亡!它将与人类同行!”此言仅是笔者长期致力书刊报纸编辑工作的一种感悟。十年过去了,传统的纸质图书仍然旺盛当前。
今年八月上旬上海书市期间,几位好友相邀一聚,话题从严峻的图书市场,一下子就转到有关纸质出版物命运的争论上,笔者专注双方的论争,不妨摘录如下:
甲(网络编辑):“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国民阅读开始走入''读屏时代'',纸质图书不再一统天下了,电子图书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乙(纸质编辑):“电子出版物刚起步,要被大众所接受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甲:“不会的!不久前,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书展,一批电子出版专家表示电子读物很快就会替代纸质出版物。”
乙:“替代纸质出版物那是不可能的!”
甲:“这是一种趋势。电子出版物比传统印刷的报纸、杂志以及图书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可免去了多种环节,大大提高了时效。”
乙:“快是快了,但是没有纸质书籍拿在手上舒服。上网是人适应电脑的工作方式,觉得自己好像是被什么牵着鼻子走似的;书本拿在手上,爱怎么看就怎么看,可以坐着看、站着看,也可躺着看,而且还可以随时改变阅读环境。”
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容量的阅读存储器,可折叠的电子阅读软屏幕,也可以站着躺着趴着看。爱怎么看就怎么看,而且相较于现在的纸质出版物而言,既便宜,又便携!”
乙:“这确实是高科技创造的神奇!”
甲:“真的!网络的发展就是那么神速又神奇。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只要花费几千元钱,就能获得到一座图书馆。个人拥有一座图书馆,已经是指日可待了。纸质出版物基于传播的功能逐渐失去它的意义,仅是满足部分人收藏或者是其他非常个性化的需求。”
乙:“不过,地球上还是穷人多,他们买不起电子阅读产品呀!中国有13亿人口,有电脑的家庭并非多数,广大农民和城市的弱势群体大都没有电脑,看的都是传统书籍;即使有电脑,多数人也是用来玩游戏和聊天、找资料,搞学术科研活动还是需要传统书籍。所以,恐怕还是要从实际出发。”
甲:“眼前是这种情况,但发展的趋势看,电子出版物要取代纸质出版物。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电子出版物可以节约大量的纸张和费用,节省了成本,定价便宜,同时,电子出版物可在读物上加入声音和动画,这是传统的印刷品读物无法做到的。也是电子出版物深受读者欢迎的原因。”
乙:“这只是一种理性分析。其实,不少电子图书仅是纸质图书的''扫描'',真正用电脑看书的并非很多,因为读者担心用电脑看书有辐射,对视力不利;有时还怕停电、怕死机。从这一点看,网络永远代替不了传统书籍!”
甲:“纸质出版物是以森林的毁灭作为代价的,所以纸质出版物会愈来愈贵,而电子出版物会愈来愈便宜。”
乙:“随着科学发展,纸质材料也可使用代用品,其实现在的轻质纸已使用代用品,并没有以森林的毁灭作代价!”
甲:“最为关键的是,查阅电子图书异常快捷,节约了人们的宝贵时间。只要在键盘上敲出关键词,就可以迅速检索到与之相关的大量信息,免去了传统出版物路途奔波和大量查阅的辛劳。”
乙:“只是部分资料的检索上,可以节省时间。但是,读者还有一个阅读习惯问题,一则相信传统图书的质量,二则习惯于传统的审美需求。说实在的,纸质出版物印刷、装帧的愈益精美,可以在赏心悦目之际获得美的享受。”
甲:“电子图书的声言和图画,更是立体、动感,给人以美的尽情享受。”
乙:“传统图书的阅读也会伴随着悠闲,伴随着''品书''以美的享受。煮一杯香茗,手捧着散发墨香的书卷,遨游在书海之中,此情此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对知识的简单追求,而是对知识的追求和生活享受统一的境界。”
甲:“携带电脑,游四方也是极为方便,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阅读,那真可谓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践行!”
乙:“纸质图书可以圈阅,批点,像毛泽东同志那样在一些历史书中的重要点批,又如金氏那样叹批《三国》,留下感悟存着手迹,该多好!”
甲:“电子图书也有圈阅、批点的功能!”
乙:“还是不方便。从习惯上看,人们依然将纸质图书作为出版的首选方式。因此,在电子图书初露头角的今天,纸质出版物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日益繁荣。各种网络小说纷纷''登陆''纸质载体,更是说明纸质图书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此刻,甲(网络编辑)一时难以回应,只说:“这是一种习惯势力”。
甲、乙双方的论争如同正方与反方之辩那样激烈,观点鲜明,言之凿凿。笔者认真听了甲、乙双方的论争,觉得他们思维敏捷,言谈中充满着智慧和体验,其观点各执一词,有所偏颇。
当时的气氛,一时难以插话,只是最后让笔者以“长者”的身份说了一句:“电子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世界,是一场巨大的变革。网络教育可以获取人类知识,但不等于学校教育可以废了!同样的道理,未来的知识可以从网上获取,并非就可以废除纸质出版物!纸质出版物将与人类同行!”
此后的多天时间里,笔者就“纸质出版物将与人类同行”作了认真思索,认为至少有四方面的因素。
(一)图书的历史,决定纸质出版物存在的长期性。何谓图书?据《辞源》解,书有六意,图有八义。历代学人多有论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述中说:“黃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古文尙书·序》云:“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文字记录积累成为档案资料,然后将档案资料整理成为书籍。至夏商时期,简书和帛书等更是大量出现。《易·系辞》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此为最早将“图”和“书”连在一起的出处。《左传》说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注曰:“皆古书名。”此为最早出现的书名。图书是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记载和传播知识的工具。在造纸术出现以前,图书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其载体发生了多次变化,先后把陶、甲骨、青铜器皿、石、玉、竹简、木牍、缣帛等作为书写材料,并一直延续了千百年之久。蔡伦造纸原料的开拓和技术的创新、发明,使图书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纸书的出现,并没有一下子取代简牍、帛书,而是并行存在。以缣帛写书,尽管有折叠和卷起、收藏容易、携带方便、不会散乱等优点,但是,缣帛贵重,又易损坏,不易保存,人们喜用简策。于是,缣帛与简策长期并行使用,弥补双方之不足。有了纸张之后,还是无法在短时间里取代木牍和缣帛,主要是经济能力问题,故“贫室用纸,富家使缣帛”。所以,三国到西晋又存在简牍、帛书和纸书三者并存的局面。用纸写书有着诸多的优越性,可没有一下子被社会普遍接受,还是用木简、竹简。此时,朝廷出面干预了,东晋元兴元年(402年)楚帝下了诏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太平御览》卷605)据考,简帛与纸书共存五百年之久,可见,其演变过程相当长。有了纸写书后,使图书的出版和流通速度大大加快,但是并没有在短期内取代简牍和帛书。
到了隋唐五代,图书的制作又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纸的不断普及的前提下,雕版印刷发明了。当时出现了坊肆刻书、官府刻书和私家刻书。与手写传抄相比,雕版印刷是一大进步,到了宋元时期,特别是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图书业更是发展。但是,不少人还是习惯于使用手抄书。《宋史·刘恕传》载:刘恕“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目为之翳。”这里透出一个信息,古人读书之法就是边抄写,边读书的。“手不释卷”,“从人借阅,必皆抄写”,南宋高宗赵构还认为“读十遍不如写一遍”。上行下效,形成了抄书的读书风气。印刷的出现又使图书的形态由卷轴开始向册页过渡,同时采用了朱墨两色套印的新技术。活字印刷同雕版印刷一样,不仅传播到亚洲各国,还惠及了整个世界。在此演变过程中,活字印刷的出现并非一下子取代雕版印刷,雕版印刷的出现并非一下子取代手写本,还有并存和互补过程。活字印刷大大加速了出书周期,可人们仍用手工抄写。据载,在宋元时仍以写本为主,《宋史·杨亿传》云:“手集当世之述作,为笔苑时文录数千篇。”这里所言“手集当世之述作”“数千篇”,就是手写本。从对图书发展史迹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只有当一种形态图书的使用价值完全消亡时,它才会自行消亡。
作者:郭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