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际航协表示,将不再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机票代理人发放纸质机票。这意味着我国用了几十年的纸质机票将开始退出市场,电子客票将取而代之。连日来,对于一张综合价值20余元的纸机票变成了价值1毛钱的行程单,坊间纷纷叫好,认为其对成本的节省功不可没。
纸机票“费纸”是真近日,记者从各大航空公司获知,使用纸质机票,一套单程机票要6张纸,成本要0.8元。电子客票不用纸就可办手续。在武汉,仅机票一年就耗费300多万元纸张费。北京国航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除了纸张成本,一张纸质机票的背后还包括印刷费、代理费、送票费、存储费、结算费等,平均每张票成本差不多能有80元。国外航空公司的统计显示,电子客票的营销成本仅为传统客票成本的10%左右。该人士透露,去年我国民航业运送旅客1.38亿人次,如果全国都使用电子客票,一年将能节省成本超过22亿元。
据计算,对于一家大型航空公司来说,仅仅是机票用纸就是一项巨大的成本支出项目,而健全的网络通信和行政管理系统,则能够轻松实现无纸化办公,从而令票据和纸张的费用大大降低。据报道,某航空公司的维修企业,仅将原来的维修工程基础手册改为光盘记录,每年就能够节省10多万元的费用。
电子客票:喜忧参半刚从美国回来的香港人Kelvin,根据美国电子客票已普及的状况,对记者描述了未来中国航空业的状态。他说,不久的将来,地勤的工作不再是帮乘客检票,而是教乘客怎么办理检票和行李托运手续。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宣布,从2008年1月1日起,停用纸机票,全面改用电子机票。航空业以此可节省30亿美元。
据了解,电子客票已在美国普及一段时间,乘客可以上网自己检票,自己印登机牌登机,或者去机场检票,也是自己搞定。只是行李过磅会有地勤人员帮忙。
Kelvin说,电子客票现在已经很普及了,他已经用了好几年。他所需要携带的全部,就是护照和信用卡,不过他还是需要去检票中心把行李托运好。他也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的座位。他在伦敦和香港之间飞了3年,没遇到什么麻烦。他认为,使用电子客票的好处是,不用担心会遗失机票,机票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航空公司来解决。而自己可以选择座位,也很方便。
但是对于很少乘坐飞机或是不会使用电脑的人来说,就有很多麻烦,还有一些乘客已经习惯凡事都由相关服务人员来做,“自助方式”并不能让他们满意,所以他们宁可选择跟旅行团一起出行。对这部分乘客来说,先把电子客票打印出来,再去机场检票,要稳妥一些。业内人士介绍,由于电子客票免去了代销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机票价格,对乘客来说也是一种实惠。但由于存在一些售票点的虚假链接,网上支付仍然有一定风险。
造纸企业不必担心“无纸化”据了解,中国航协已正式停止向机票代理人发放BSP纸票,但如果代理商手中还有剩余的纸质机票,仍可继续销售。今年底,民航将全部普及电子客票。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邢浩说,在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电子客票的出票量已经达到70%以上。但在中国,电子客票销售额仅占整体机票销售额的10%左右。
为了迎接“无票旅行”的新时代,日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与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简化商务”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中国合作推进包括电子客票等内容的“简化商务”计划。
据《纽约时报》报道,随着电脑的崛起,曾有人在1980年预测,由于无纸化时代的来临,造纸业未来将无成长空间。事实上,受惠于电脑化最多的却是全世界最大的办公用纸出口国--加拿大。数据显示,加拿大办公用纸出口量在过去15年内增长1倍。
加拿大Domtar造纸厂副总裁鲁道尔说:“有人认为造纸业将随着电脑的兴起而没落,结果恰巧相反。办公用纸是成长最快的部门。网页、电子邮件……大家看到什么就打印什么!”
加拿大森林制品协会在其2000年的年度回顾报告中指出:“数字革命带来的每项创新,都被认定为将使用纸量减少。完全相反的结果不断发生。
据统计,美国的激光打表机数量在上世纪90年代内增加12倍,而传真机同期增加23倍。新的耗纸设备还将陆续上市。例如,惠普公司(HP)就即将推出一款可用于互动电视的打印机。
加拿大森林制品协会董事长艾默逊最近给会员厂商的信中就提到:“为喂饱种种设备,分析师预测,办公用纸耗量在未来10至15年间,起码将再增长50%。”
全世界每天在网络上传来传去的电子邮件,数量难以计算。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者倾向于将长度在半页以上的信件打印出来。另据适华库宝公司的调查,办公处所的用纸量估计将可再增长40%。
此外,21世纪的办公族由于饱受病毒、停电死机等惊吓,所以习惯将资料打印出来,作为备份,因此档案柜或相关设备的销量未见下滑。
因此,关于纸机票退市对造纸行业的影响,业内人士认为,不会有太多不利影响,因为电子时代也意味着网络风险的高频率发生,而“黑纸白字”将电子客票打印出来,还是需要用纸。就算机票不用纸,纸业也不必有太多的危机感。
纸机票利益链内各个环节错综复杂的变化,使不少人士担忧:纸机票退市,意味着机票用纸的生产将向零过渡。那么,它对造纸行业的影响会有多大呢? 本报记者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