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不缺少绿色,百分之五十的森林覆盖率,其植物种类名列全国榜首,拥有“植物王国”、“药物宝库”的美誉。
站在云南的任意一个山头,放眼望去,巨树蓊郁,芳草连天,奇花层叠,洗尽俗尘,使人赏心悦目,心体欢畅。不禁感慨这里真是备受上天眷顾,造就了这样的绿色美景。
蓊蓊郁郁的山野正应合了我对此次“绿色中国行”的心理准备――大山、森林、河流、村落,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
而我来云南的第一天,云南林科院研究员张荣贵告诉我,云南的特点其实为另外八个字:“边疆、民族、贫困、山区”,构成了云南“大资源、小产业”的现状。
本着一种使命感,我开始关注这里的环境保护工作。在云南一路走来,经常会看到老妇或孩童负柴归来,颇有一种田园美的气息。走进农户的家里,发现户户院中都搭有柴房,胳膊般粗的枝柴整齐地堆成了两米高,棕褐色的干柴与周围的绿显得格格不入,让人触目惊心。问这家的住户一般多长时间上山砍一次柴,他们回答得很轻松:“也就一星期两三次吧。”
俗语有云“守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云南是典型的森林资源大省。有的是山,有的是树,家家户户都烧柴,真的是“不怕没柴烧”呵。
问砍树有什么坏处,这里的小学生都会说:“会引发泥石流啊。”的确,我们在云南呆的一个星期中有六天都是天空阴霾,细雨绵绵,有一次在澜沧江边还看见了刚刚滑坡的岸堤,盘山路边经常会见到从一旁山体滑下的红土和树木,为行车平添了不少惊险。
在来云南之前,我恶补了一下相关森林方面的知识。知道了有专门为烧柴而设定的薪炭林。薪炭林是这样定义的,它以生产热能燃料为主的乔木林和灌木林,是一种见效快的再生能源。通常多选择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广、萌芽力强、生长快、再生能力强、耐樵采、燃值高的树种进行营造和种植。
问当地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你们是如何规划薪炭林的,他们根本没有薪炭林这一概念。问老百姓,你们去哪里砍柴呢?答曰,每个村都有规划的一片林地,去那里砍柴。那砍柴有什么规定吗?答曰没有。
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一片茂密的森林,在无人保护的情况下,被一把又一把的砍柴刀削成了平地,这里家家户户都烧柴,他们并不是选择一般的低矮灌木作为柴火,而是将已经长成的乔木甚至连主干也砍了下来!我不能想象,在看似一片绿的山头,会隐藏着多少棵滴血的树木,又有多少土地的血液在悄悄流失。从飞机上看,有刀耕火种的痕迹,红红的一片裸露,像人撕裂的伤口,鲜血欲滴。
在随后的几天里,我一直在痛心这个问题,思索着该如何呼吁减少砍伐,保护云南珍贵的林业资源,得知我这一想法后,我们此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金光集团云南事业区的工作人员一语惊醒了我这个梦中人:“对于本地人来说,让他们保持生态,保护环境,是不公平的,他有什么义务要这么做?他们不吃不喝保护好了,让吃饱喝足了的城里人来看吗?他们能得到些什么?如果连生存的权利都没有,你说他们保护还有什么意义?”
澜沧县的陈副县长告诉我们,他曾去过云南的一个山庄,那里一百户人家中只有六户有瓦房,其它的全为茅草屋。有一户人有一个大人三个小孩四口人,挤在一个不足7平方米、不遮风雨的茅草房里,屋里只有一口锅,一张床,整个家当连五十元都不值,一家四口的年收入仅有250元,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而这样的情况还不在少数,据统计,云南省有262.3万绝对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平均每五个农民中就有一个贫困人口。
我不禁反思,自己不停地挑云南生态保护的刺儿,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对此我能做些什么呢?我是否应当降低环保的标准呢? 随行的黄主任曾说:“环保环保,首先要以人为本,人都保不了,怎么有能力保环境呢?”这真是一个崭新的观点!守得青山在,不是要“不愁没柴烧”,也并不是要“靠山吃山”,而是要学会有取有舍,发展与保护并重。
要说环境保护,最彻底的保护就是不要人的存在,一切自然生息,就不需要保护了,但既然人存在,就需要有生存的空间,这并不表明人与环境是个矛盾,相反,生态环境要保护,但也不能无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他们才是生态中最需要保护的关键所在。“留得青山在,就是没人影”,这不是环保的最终目的。而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也不现实,发展经济,消耗能源是无法避免的。最主要的是如何让二者和谐起来。这是相关政府亟需解决的事情。
令人欣慰的是,这里已经开始重视林业保护,采访中的领导和百姓都说,云南的绿色经历了由多到少,又由少到多的过程。近年来,全省年平均总生长率为4.28%,全省年均总消耗率为3.57%,云南森林的生长量已经大于消耗量。在森林面积增加的同时,云南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比往年有了大的提升。澜沧县的领导在与我们座谈时也谈到,他们在引进实施项目中,已充分考虑与生态、自然环境相结合,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进行。希望这不是一句空话。因为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了,才会留得青山常在。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05级硕士 陈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