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今年冷得出奇得晚,但立冬之后的早晨马上寒气逼人。在青岛天丰造纸有限公司厂区内,一辆载重货车虚位以待,两人一组的工人从仓库内鱼贯而出,将每包重达近50公斤的产品搬上货车。货车司机在寒风中不停地搓着手,搬运工人却已满头大汗。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工人的年龄看上去都已四五十岁,并且有好几位女工。当记者好奇地趋前搭话时,一位女工心直口快:“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干多少活儿就能拿多少奖金,只要身体能行,再苦再累也愿意干。”
寥寥数语,透着一股子豪迈,透出她所在的这家企业的载沉载浮。
分离重建
作为改制退出企业的天丰造纸公司现有600多名职工,平均年龄47岁。在该公司董事长侯秀明眼中,这些职工是“真正优秀的人”。面对困难,他们不离不弃,同舟共济,最终用自己的执著与汗水赢得柳暗花明。
天丰造纸公司的前身,是始建于1935年的青岛人民造纸厂,是我市历史最为悠久的造纸企业,其产品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供不应求,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由于落后的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人民造纸厂从巅峰迅速滑向低谷。
“那时机制落后到什么程度?仅从管理这一个方面就能管中窥豹。当时的管理,可以说完全处于无序状态,企业的账本、发票在财务科乱放,经常有数额很大的发票找不到踪影;产品生产出来以后马不停蹄地发往各地,可发货以后货款却没人催要,导致大量货款成为坏账、死账。管理模式极其粗放,再加上生产设备十分落后,产品的成品率长期低于50%,最低时仅为9%,也就是说投入1吨原纸只能生产出90公斤成品,甚至这些成品中还有不少质量不过关,结果使客户在屡屡失望后纷纷掉头而去。”侯秀明说。
到了1990年,人民造纸厂这家老国有企业已像一架锈迹斑斑的乐器,再也无法发出悦耳的声音——年产值不过几百万元,各种欠款却超过7000万元,严重资不抵债。
1992年,侯秀明临危受命,成为这家困难企业的领头羊。而此时的人民造纸厂也已积重难返,不得不停产整顿。
1994年,人民造纸厂得到市政府批准,成为我市首批分离重建企业,青岛天丰造纸有限公司由此成立。停产整顿和分离重建等政策,使企业获得了意义重大的喘息机会。
搬迁腾挪
假如说,天丰造纸公司在生死存亡之际,是十分被动地得到了分离重建的机会;那么,此后数年,绝处逢生的天丰造纸公司已充分体味到市场的残酷和发展机遇的难得,开始主动出击,苦心孤诣地为自己营造机会。
90年代初开始,市政府对海泊河地区实施大规模改造,位于此地的天丰造纸公司决定利用这次机会盘活原有资产,同时通过搬迁腾挪实现新的发展。恰在这一时期,青岛板纸厂因经营不善进入破产程序,天丰造纸公司当机立断,决定将其收购。
1996年,天丰造纸公司顺利完成收购,并且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将全部设备搬迁到板纸厂厂区。与此同时,他们在老厂区规划建设了4个市场对外租赁,每年可获得租金500多万元,从而将原有资产有效盘活,为企业重振注入了宝贵资金。
搬迁至新厂区伊始,公司资金捉襟见肘,发到职工手中的工资少得可怜,但他们没有怨言。“希望”与“坚持”,是这一时期的两个关键词,所有职工都对企业的未来充满希望,承受着巨大压力忘我工作。为扩建厂房,不管是经营层还是一线工人,都夜以继日地推水泥、运砖瓦;下班以后,许多职工仍加班加点,迟迟不离开车间;由于在简陋条件下搬运钢纸,不少职工的手脚被氯化锌烧伤了,但他们抹上点药水就回到工作岗位。
默默的坚持,换来的是骄人的业绩。天丰造纸公司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仅用10个月的时间,就将一条板纸生产线改造成薄绝缘纸生产线,同时建成一条新的钢纸生产线,迅速恢复了生产。
改制退出
钢纸是一种经特殊工艺处理、韧性和耐磨性极强的特种纸,多用作绝缘材料和隔热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器工业、纺织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钢纸作为主导产品,在天丰造纸公司已有30余年的生产历史。由于这种产品在工艺技术方面要求很高、使用范围很广但用量较少,所以造成“小企业缺乏经验和研发能力难以介入,大企业因生产规模有限而不愿介入”的局面。正因如此,国内生产钢纸的企业寥寥无几,只要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就不愁没有用户找上门来。也正是看准这一点,天丰造纸公司才凭借自己30多年的积淀,争分夺秒上马了这条钢纸生产线。
成功上马两条生产线,熬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天丰造纸公司稳健地走上复苏之路,并在2001年再次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改制退出。是年,市政府根据国家加快国企改革的有关要求,决定对中小国有企业实施国有资本退出,天丰造纸公司经过积极争取,成为我市首批试点企业。此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该公司就完成了改制退出程序,由公司600余名职工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出资买断国有资产。
改制退出后,天丰造纸公司把重建激励机制,作为走向民营企业之路的“敲门砖”。在新的激励机制下,所有职工按照工作业绩、创新能力、作风品质等指标被划分为A、B、C三大类,其中A类职工占职工总数的20%,B类职工占75%,C类职工占5%。对于A类职工,公司的政策是“奖励再奖励,加薪再加薪”;而对于C类职工,则给予降薪。为了保证职工分类的公平与公正,该公司采取“360度员工评议”和“能力绩效主管考评”两种办法,先由所有职工进行评议,再由各部门主管组成的考评班子进行综合考评,并实施动态管理。这一科学合理的“赛马机制”出台后,得到了所有职工的拥护,人人奋勇争先的氛围很快在企业内部形成。
在“赛马机制”的推动下,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空前提高。电、水、汽等能源动力的成本怎样才能更少一些?产品的质量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在市场上的销售半径怎样才能进一步扩大?这些10年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问题,成为职工在各自岗位上殚精竭虑的重中之重。对此,公司经营层因势利导,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创新建议,都及时给予奖励,推动职工在技术、管理、销售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2004年,也就是改制退出后的第三年,公司产品的成品率就从低于50%,飞速跃升到99%。
技术攻关
改制退出后,天丰造纸公司投入机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4年间自筹资金3000多万元,进行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侯秀明说,公司在改制退出后确立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尽快缩小与国外领先水平的距离,为扩大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进行充分铺垫。
在钢纸制造领域,德国、日本的几家企业掌握着核心技术,而这一产品的品质不仅仅取决于配方和工艺,生产设备的精确程度、操作水平的高低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多年以来,德国、日本这几家企业无不将核心技术视作赖以生存的根本,不要说工艺配方,就连钢纸的原纸这种半成品,其他企业也难以得到。为了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天丰造纸公司投入不菲的科研经费,专门成立攻关小组,并从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聘请专业研究人员,买回品质达到顶尖水平的钢纸进行反复分析,同时根据市场对自己产品的反馈不断进行改进。
经过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天丰造纸公司已从直接对钢纸生产工艺的研究,转换到对钢纸生产所需的原纸和氯化锌两大材料的研究,并取得重要突破。这一转换,表明该公司在研发水平上的重大提升。目前,他们生产的钢纸的品质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砂盘钢纸的品质已与德国企业的顶级产品旗鼓相当。
在技术上实现突破以后,下一步自然是加紧改造和建设生产线,让先进的钢纸技术尽快产业化。为此,天丰造纸公司针对原先钢纸品质存在的问题,从氯化锌和水的回收处理,到脱盐预干和干燥等各个环节,均进行重大改进与调整。自2001年改制至今,该公司对原先的一条钢纸生产线实施了彻底的技术改造,并于去年和今年分别建成投产一条生产线,平均一年半时间改造和建设一条生产线。由此,该公司拥有三条钢纸生产线和两条薄绝缘纸生产线,生产能力在国内同行中首屈一指。目前,该公司钢纸的年生产能力已经接近10000吨,生产的钢纸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90%;另一主导产品薄绝缘纸的市场占有率也在几年内迅速增加。
进军国际
侯秀明认为,近年来全球电器工业的快速发展,为钢纸生产企业的壮大提供了难得机遇。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为天丰造纸公司融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放眼当今钢纸市场,传统的手工制造钢纸的小企业,已被拥有更为先进、更大规模和更高效率的连续化大生产线的企业冲击得灰飞烟灭。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几家大型钢纸生产企业数年来纵横捭阖,推动国内钢纸市场形成基本稳定的竞争格局,其中天丰造纸公司已处于事实上的龙头地位。而随着技术水平的大幅提升和生产能力的快速膨胀,该公司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外市场——在产品品质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生产成本更为低廉的天丰造纸公司无疑比国外公司更具优势。
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天丰造纸公司通过出国考察洽谈、参加国际展会等手段,频频向国外用户发出信号,并很快得到回应。韩国一家企业使用该公司的砂盘钢纸后,认为完全可以替代德国企业的产品;法国一家大企业到该公司进行详细的考察后,马上与其签订了长期订货合同。截至目前,天丰造纸公司生产的钢纸在国外市场的年销量已突破1000吨,出口到法国、印度、美国、土耳其、韩国、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改制退出,天丰造纸公司被猛然“撞了一下腰”,“撞”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4年来,该公司的销售收入以年均20%的幅度增长,职工的平均工资更是翻了一番。侯秀明透露,他们目前正在寿光筹建生产基地,生产纸浆、钢纸、薄绝缘纸等系列产品。“钢纸的质量是由原纸的质量决定的,而原纸的质量又是由纸浆的质量决定的。进入产业链的上端,表明天丰造纸公司将在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上实现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