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造纸厂流水线生产的纸浆 CFP图
本报记者 侯志红
针对部分沿海及西南地区发展竹浆造纸热情高涨这一现象,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巡视员牟广丰昨日表示:发展竹浆造纸要汲取“林浆纸一体化”在某些地区的教训,部分竹产地地方政府和一些造纸企业“大干快上”、“一哄而起”的模式,未充分考虑区域环境资源对竹浆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应引起高度重视。
竹浆造纸的环保瓶颈
目前我国造纸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的造纸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占到世界总量的10%和14%,仅次于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纸张生产和消费国,而且造纸业的需求仍在不断增长,是我国最具增长潜力的传统行业之一。
但在造纸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是污染严重、原材料匮乏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2004年,国家统计的41个工业行业中,造纸行业废水排放总量仅次于化工制造业,高居第二。造纸及纸制品工业每年产生废水31.8亿吨、排放COD(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148.8万吨,分别占全国工业废水、COD总排放量的16.1%和33.0%,但造纸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却不超过3%。环境专家对此表示忧虑:“造纸企业如果不走出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是遍地开花粗放发展,将进一步突破环境容量,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
在原材料方面,我国纸浆生产能力严重不足。2005年全国纸浆消耗总量为5200万吨,进口纸浆就达到了759万吨。在全球废纸贸易额中,40%以上进口到了中国。专家认为,从发展态势来看,未来几年我国对木浆和废纸的进口还会有持续较高的增长,其结果是国际市场上纸浆、废纸价格不断上涨,不但使中国企业提高了生产成本,而且由于对进口原料的过度依赖,整个行业都受制于国外原料供应市场,增加我国造纸行业风险。
牟广丰认为,积极发展竹浆造纸有利于缓解我国纸浆短缺的状况,符合国家调整造纸工业原料结构的总体原则。根据《全国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十五”及2010年专项规划》,“十一五”期间,在2005年末的基础上要新增制浆生产能力555万吨,其中竹浆能力120万吨;2010年以后以造纸林基地配套建设制浆能力1760万吨,其中竹浆能力395万吨;竹浆发展布局重点是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
但是,竹浆造纸也存在环保问题。由于硅含量较高、易结晶、表皮和竹节较坚硬,使得削片不均匀,竹浆造纸难以取得最优化蒸煮效果,并且不利于黑液回收和污染治理。牟广丰表示:“由于竹浆造纸黑液难以回收,很多受纳水体有限的地方并不适合发展竹浆造纸产业。”据悉,在“林纸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目前已经发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此外,为推广竹浆造纸业规模制浆、集中造纸的生产模式,促进产业的清洁发展,竹浆造纸《专项规划》也规定,新建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项目的起始规模是:化学木浆单条生产线能力一般要达到年产50万吨及以上;化学竹浆单条生产线能力一般要达到年产10万吨及以上;化学机械木浆单条生产能力要求达到年产10万吨及以上;造纸单条生产能力要达到年产10万吨及以上。
避免规模盲目扩张
因此,牟广丰强调,要根据环保总局对林纸一体化提出的“以水定林、以林定纸、先林后纸,促进生态平衡”原则,合理引导竹浆造纸产业发展:
他表示,有关重点地区要对其包括竹浆造纸在内的造纸或林纸一体化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出发论证发展产业发展规模、布局、选址的环境合理性,并根据当地土地、经济等资源所能承载的林基地规模来确定制浆能力,避免片面追求生产规模、“圈地造林”等无序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之前,暂停受理其规划范围内的建设项目。
其次,要在组织环境影响后评估及跟踪调查与监测。近几年审批的林纸一体化项目中已有部分陆续投产,要组织对其中若干重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后评估。同时,跟踪制浆造纸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水平,检查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造纸生产线的淘汰情况;跟踪检查原料林基地各种肥料使用、土壤监测报告等。
此外,要因地制宜,在产竹区实行“以新带老”、“关草上竹”,推动造纸行业原料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对草浆比重大、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推动其关闭淘汰落后的草浆生产线,腾出环境容量发展竹浆产业,实现造纸原料结构的优化。对于实施“以新带老”措施后,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超过地方政府核定量的企业改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新建项目和主要污染物受纳外环境的环境容量已经饱和的项目,不予准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