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12月29日,年末最后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再次大幅上涨。尽管市场传言基金公司在拉抬市值,不过当日涨幅最大的并不是基金重仓股,而是刚刚由纸业公司重组变身为房地产公司的ST江纸(600053)。当日ST江纸最高涨幅达26.3%,收盘价涨幅13.47%。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A股市场股改完成,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将成为一种趋势,其中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大股东一日收益1.7亿元
事实上,ST江纸的狂飙之旅早已经开始。公开资料显示,在2006年12月14日停牌前的九个交易日,ST江纸七次涨停。
虽然股价连续上涨给普通股民带来了不菲收益,不过收获最大的也许是ST江纸的大股东江中集团。以12月29日的收盘价6.99元计算,大股东手中的股票市值当日增加1.7亿元,股票市值一举超过15亿元。
根据安排,ST江纸的重组工作主要涉及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两条主线。资产重组方面,ST江纸以每股3.91元的发行价向江中集团定向增发不超过1.4亿股,再以评估值计6623万元的造纸类资产,置换江中集团旗下评估值为8.62亿元的江中置业100%股权,缺口部分作为对江中集团的负债。
债务重组方面,江中集团将承担江纸集团对ST江纸所负全部1.365亿元债务。同时,江中集团作为江纸集团一笔本金267.5万元债务的债权人,免除ST江纸的担保责任,清理原大股东的历史欠款。
“在此基础上,江中集团减免了对于ST江纸在本次资产置换差额形成债务总额的20%(近5000万元)。”ST江纸财务总监张瑾对记者表示,上述操作同时也作为大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对价。
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江中集团不但避免了支付股改对价,还顺利实现借壳上市,ST江纸摇身一变成为一家拥有优质房地产业务的上市公司,而江中集团的持股比例也从原来的47.29%上升到71.8%。更重要的是,注入的优质资产在资本市场中获得了溢价;资产注入后,仅增发的1.4亿股就让大股东账面增值4亿多元。
当ST江纸焕然一新受到市场追捧时,许多投资者或许已经忘记其当年曾随时面临退市。
2001年前后,ST江纸原大股东江纸集团董事长姜和平等多位高管集体腐败,不断以巨额担保、大股东巨额占用资金等方式“掏空”ST江纸,又加上新闻纸市场不景气,经营状况如履薄冰。据张瑾介绍,当时江纸集团占用ST江纸资金近10亿元,银行负债也有近10亿元。
资产注入新动向
“如果没有股改,我们不会以这样的方式和力度来重组,”江中集团总裁董全臣对记者说,“此前股权不可以流通,我们根本没有市值的概念;而且上市意味着更多监管,地产资产在不在上市公司中区别不大。全流通后,优质资产注入可以获得市值提升,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同时,上市公司也为企业发展打造了持续的融资平台。”
当年“掏空”ST江纸的姜和平们肯定不会料到,其后的大股东会将优质资产注入ST江纸,并且是想方设法注入最具盈利能力的资产。
据了解,江中集团2004年6月入主ST江纸伊始,便设想对主营业务进行重组。当时,江中集团曾计划注入旗下的“杞浓”系列保健酒等保健食品业务。
“经过两三年的运营,保健食品业务方面投入比较大,但没有达到预期的业绩。而地产业务更为理想,所以,我们最终将地产业务注入到江纸,”董全臣对记者表示。
据张瑾介绍,重组后的ST江纸2006年的每股收益将达到0.23元,2007年的每股收益估计将可达到0.58元。
“优质资产在资本市场获得溢价,吸引更多资金的支持,反过来又进一步带动企业将优质资产注入的积极性。这种良性循环正是股改之后资本市场配置功能的一种体现。”申万巴黎新经济基金经理常永涛表示,可以预见,随着股改完成,资产重组和优质资产注入将成为当前及未来几年的投资主线之一。
这一点,从ST江纸的股价表现上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下半年以来,宣布或正在进行重组、资产注入已经超过150家。
“不过,投资者也要注意风险。从以往来看,A股投资者往往对重组题材过度追捧。”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券商人士表示。在他看来,新ST江纸目前的盈利主要依赖当年江中重组ST江纸时所获得的575亩土地。“未来的盈利能力还有待考验。”
与此同时,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与当年上市公司被“掏空”一样,尽管有做多可能,但利益趋动仍不可避免会使上市公司资产注入、重组存在虚假,甚至“讲故事”。因此,股改之后,制度约束和监管力度的提升成为最迫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