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来了,笔者按照农村除尘(除陈)风俗,给自己的办公桌来一番“辞旧迎新”。其中,怎样处理朋友寄来的明信片,颇让人犯难。在感受贺年片传递出的温情友谊、回忆祝福的同时,又感到烦恼:保存这些纸质贺卡,是一种负担;而将明信片当作废纸处理掉,又觉得对不起朋友的一份好意。
生活和工作中也常听到类似的感慨:来而不往非礼也,收到明信片,便要回寄明信片,而寄出明信片后,受者又怎么处置自己的明信片呢?难道友谊的信息只有在明信片上才能看出来吗?难道在没有明信片的年代,人们传递祝福的方式比现在落后吗?亲朋好友和同事之前的友谊和交情就比现在淡漠吗?
不是。鸿雁传书的美妙传说,竹报平安的诗情画意,长亭外、古道边的落寞惆怅至今还令我们神往。先不说用一张张考究的纸张印刷出来的明信片多么“程式化”,也不去比较明信片的问候,与一个短信、一个电话、一个电子邮件或即时聊天的温馨程度孰重孰轻,单说铺天盖地的纸质明信片所耗费的森林资源,就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有人统计过,每制作1万张贺卡就要消耗相当于3棵10年生大树的木材,每10万张贺卡则要耗费5.5立方米木材。
明信片退出历史舞台,是人情“向背”的必然。明信片行世多年,已显现“日暮途穷”的迹象。在很多人眼中,明信片已经可有可无,有它添麻烦,没它无所谓。都说物以稀为贵,明信片刚兴起时,的确很受欢迎,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明信片还是在途中“飞来飞去”,便觉得不新奇、不珍贵了。因为工作关系,笔者接触了许多领导和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领导连拆看明信片的时间都没有,更不用说品味、欣赏和陶醉在明信片里了。领导同志出于礼节,交待身边工作人员把明信片拆封、登记,然后列表阅示。有一位朋友说,他每年为领导拆封的明信片可以装几麻袋,最后只好交机要部门把明信片丢进粉碎机粉碎。
告别明信片,其实是在告别一种“伪文明”,因为相当多的明信片不是由寄送者自己挣钱购买。一沓明信片,钱并不多,一般都在单位办公经费中列支。有些单位干脆“批量”订制明信片。所以,虽然明信片印制精美、纸质上乘,但带有明显形式主义色彩,附着在明信片上的情感也大打折扣。同时,用纸质明信片寄托相思和祝福的方式已显落后。在网络、通讯异常发达的今天,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电子贺卡或者是在即时聊天工具上的沟通,都远胜于费用较高、速度较慢的明信片。
让明信片退出历史舞台,既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需要,也是现代文明的体现。(江仲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