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鱼船驶过洞庭湖黑色污染带时,形成一条白色波浪(来源:法制周报)
如果缺乏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靠水吃水”的发展模式必将走进死胡同。截至今年3月31日,洞庭湖区域关停146家造纸企业的“环保风暴”,就证明了生态环境优先的考量
“我们具有天然的优势,尤其适宜于兴办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湖南环洞庭湖地区的岳阳、常德、益阳三市一位官员曾这样说。容纳湘、资、沅、澧四水的洞庭湖,是他们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但是,如果缺乏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这种“靠水吃水”的发展模式必将走进死胡同。截至今年3月31日,洞庭湖区域关停146家造纸企业的“环保风暴”,就证明了生态环境优先的考量。小纸厂一哄而上.
水污染,是洞庭湖治理涉及到的诸多方面中最为直观也最令人触目惊心的一面。随着环湖区域工业化进程加速,洞庭湖的环境承载能力已到了不堪重负的境地。环保部门的调查显示,仅湖区“污染大户”造纸企业年排放废水就达1.07亿吨,化学耗氧量17.4万吨。“2006年,湖区内造纸企业100多家,比2000年增加了两倍多,分布在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的15个县市区。其中,化学制浆造纸企业就达25家。”湖南省环保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洞庭湖区天然芦苇资源丰富,速生经济林发展迅速,这使湖区周边兴办造纸企业具备了有利条件。他说,不少地方政府为缓解税收、就业压力,对造纸企业的环保达标往往网开一面,小纸厂一哄而上的局面渐次形成。
由于造纸企业污染问题已对洞庭湖的生态安全和湖区居民饮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2006年底,环保部门对湖区“污染大户”痛下杀手。
根据环洞庭湖造纸企业污染整顿实施方案,2007年3月31日前,所有排污不合格的企业一律停产;2007年底前,关停年产1万吨以下的小型造纸企业,对大企业排污实施严格管理。
风暴起于新型工业化
横扫洞庭湖的这场“环保风暴”缘起于湖南一个新的发展战略。2006年,湖南省九次党代会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决策,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中,“环境污染少”的减排目标是“十一五”期末“工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1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
记者在今年初发布的《湖南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办法(试行)》中看到,生态环境治理已经作为一项政绩列入被各级官员称之为“新型考核机制”的内容当中,各市州、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法人企业的领导干部,都成了“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考核对象。
针对洞庭湖造纸企业污染问题,湖南省政府下发整治《方案》,规定凡无碱回收装置或虽有碱回收装置但污染物排放不能达标的制浆造纸企业,凡无有效的环保设施或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废纸造纸企业一律限期停产。引人注目的是,2006年12月4日,环洞庭湖区的岳阳、常德、益阳三市分别与湖南省环保局签订了环保责任状。“这样的效果,是以往环保部门‘单兵突进’式的执法所远远不能达到的。”说起这些,环保部门的一位官员表示自己有“扬眉吐气”的感受。
治污与扩产的猫鼠游戏
在洞庭湖区卷起的“环保风暴”,冲刷的不仅是造纸企业的污染问题,更是对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罔顾生态环境、追逐经济目标行为的一轮敲打。
“当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真正减少‘盲目发展’的冲动的‘排放’。”湖南环保部门表示,这次治理整顿重在规范企业排污达标,按原有排放规模,达标后每年将减少近亿吨污水,大大加快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恢复。“如果没有持之以恒,造成污染反弹,则必将前功尽弃。”
1月11日,汉寿县蒋家嘴镇,一家造纸厂的污水直接排入了洞庭湖。目前,环洞庭湖周边共有24家制浆企业,只有2家拥有碱回收等较为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图片来源:新京报)
这样的说法并不新鲜,而需要重复它的理由却总是被事实所佐证。在最近由湖南省人大环资委、省环保局、省政府督察室组成的联合检查组的检查中,不仅发现有的造纸厂有偷偷生产的迹象,而且还有为逃避检查的排污暗沟,有的则借停产之机盲目扩大生产。
4月5日,常德市临澧县一家造纸厂在接受检查时正在加紧施工扩大产能。厂长告诉检查组,“打算再上一条生产线,争取让年生产能力超过1万吨,同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以达到省里的要求”。
据了解,临澧全县目前有废纸造纸企业15家,除了3家由于不具备改造升级的基础条件决定关停解散之外,其余的厂家都打算继续发展,其中有10家企业正在“翻修改造”。
湖南省环保局开发处副处长汤宏指出,这些计划扩大再生产的厂家没有一家通过环评。“现在处在停产整顿阶段,他们就盲目上马改造,属于严重违规。这样下去,很有可能就是将原来的污染扩大化,以前3000吨现在变成1万吨,排污量也会相应增加。”汤宏说,“与其这样搞下去,还不如不整顿。”(记者 龙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