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嘉峪关发现公元前8年的西汉写字麻纸,专家认为这一考古发现把中国有写字纸的历史,从传统的蔡伦造纸说向前推了一百多年。对此,陕西印刷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造纸史研究专家林川,也对蔡伦造纸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造纸术应是从古代制麻技术发展而来的,时间就在战国末期和秦汉之际,而秦始皇的“军服工场”可能就是最早造纸的地方。
根据自己30年来的研究,林川分析说,古时没有棉花,平民和士兵都穿麻制的衣服,寒衣里的保暖填料也是麻料。麻絮纤维的保暖性能显然没有棉絮好,因此只好增加麻絮的厚度,所以秦兵俑的衣服很是臃肿。到秦统一天下时,秦始皇的军队有一百万,而军队要穿统一制式的军装,这些制式服装和被褥都是由国家工场制作,并由官府发放的。这些在《云梦秦简》、《齐民要术》等古籍里都能找到确切的记录。“我从《云梦秦简》里规定的‘由官府发给刑徒穿的粗麻质禀衣’,想到了秦国的刑徒和军队要穿制服。显然,国家工场里制麻絮剩下的无用麻渣滓‘恶絮’(一种既不保暖,掺和在麻絮里还让人穿着不舒服,故曰“恶”)会比民间家庭自做寒衣的下脚料多得多。于是,如何处置留下来的麻絮渣滓,成了一件不能回避的事情——堆着不管,干了以后容易着火;留在水池,时间长了会沤臭。”林川说,他在研究蚕桑缫丝的过程中突然领悟到,古人可能效仿处理蚕茧头时用帘子盛絮漂絮,再把留在帘子上的丝渣薄片揭下来的做法,捞取麻池中的麻絮渣滓,并晾晒成片,这就得到了最初的麻纸。
林川进一步论证说,制衣剩下的麻絮渣滓,必须是在大规模生产下才会有加工处理的要求,而秦始皇的国家军衣工场既有足够的生产规模,也在制服供给的数量上达到了当时的高峰。所以,可以顺理成章的推理,麻纸可能就是在秦代的国家工场里,由工匠们在制麻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