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期建成的一些造纸企业中看,有的建成后就要改造,如河南武陟县红麻纸厂,原设计以红麻为原料,建成后形不成生产能力。改名为“江河纸业”后,取消了蒸煮系统,改为吃商品浆的企业,蒸煮系统的投资谁埋单?
贵州最近新上了20万吨竹浆厂,据说今年10月即能投产,投产后以竹为原料,周边地区能否一年提供20万吨竹浆原料?我看悬。30多亿投资,建成后产能不开足,用什么还贷款?
厂址离港口远近,是必须考虑的条件之一
据杨晨鸣先生最近在《中华纸业》(增刊)上发表的信息,称2007年~2010年将新增新闻纸产能250万吨。目前引进的新闻纸机多以废纸为原料,我曾分析过新闻纸成本,靠港口近的企业,节省废纸短途运费,就能变为企业的利润。最近河北赵县新上的30万吨新闻纸机,因该企业离港口较远,约300多公里,开机后,每吨新闻纸是赚还是亏,只有老板知道。新上的新闻纸企业,造纸的原料是否采用进口废纸,厂址离港口远近,是必须考虑的条件之一。
厂址附近的原料资源、水电资源、运输条件都是必要条件
河北省唐山到衡水之间将建4家浆厂,建成后年产约60万吨浆,可制浆所需要的150万亩林地的原材料落实了没有?最近接触了“菲菲森旺”公司,这家董事长的理念很正确,他要先落实林地,再谈建厂,不然厂子建成后,又将是一个“无米之炊”。
造纸企业毕竟是个大进大出的行业,厂址附近的原料资源、水电资源、运输条件,都应是必要条件,因为行业利润率越来越小,同行竞争日趋激烈。老板是建厂心切,地方招商引资也心切,等厂建成后再发现问题,一切晚矣。
不按科学态度办事,不实事求是,河南武陟红麻纸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建厂立项时原料采用红麻,红麻又是当地农作物,地理位置又是中西部地区,理应得到各方支持。但红麻原料在湿度大时不易保存,不知立项人是否清楚国内外建厂也曾有采用红麻为原料的先例,而建厂后又纷纷改用其他造纸原料,例子在前,为何要明知故犯?
要用科学的态度来立项建厂,不能戏说
现在还有一种现象:项目要请专家论证,但又不会邀请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专家,为的是项目能让专家尽快通过、尽快立项、尽快报批。工厂建成后,不能形成生产能力,国家审批单位又无问责制度,最后受损的是谁呢?
也有极个别人,自己的项目要找投资单位,用“无污染”吸引别人的眼球。小试成果,请专家鉴定后移花接木,将专家签名移到中试成果上,报纸、杂志到处登广告,可是两年多了尚无结果;请专家现场参观,不是停电,就是设备检修。科学的东西,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要靠事实来验证,不能戏说。
新建厂如形不成生产能力,或能力不能完全发挥,就是一种浪费。以上我举的三种现象,我分析第一种情况多发生在中西部地区,建厂者利用国家给中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急于想改变本地区经济状况,不顾建厂条件是否成熟就上马,先建厂后找口粮,建成后,当原料没有或不够时,只能停产或半停产,也无人问责。
第二种情况多发生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政府官员身上,为官一任,留点政绩,用当地各种优惠条件,其实就是利用土地,吸引外资,工厂建成后,才发现水不够,电也缺,不能挣钱,外企才发现上当,再问怎么办,谁能答复呢?
第三种情况多发生在业外人士身上,这些人越不懂办事越大胆,甚至敢将专家签名搬来搬去,想用在什么地方就用在什么地方,还不负法律责任。这种人动机是什么?只有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