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河南改变以往禁烧秸秆严防死守的做法,多方寻找出路
农民卖秸秆赚了钱 本报记者 李 杰
“黑龙潭,不简单,全乡不见冒黑烟,秸秆全部放地边。干部帮助群众运秸秆,群众满意心里甜,百姓得实惠,干部也清闲,外面空气鲜。”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黑龙潭乡乡长李永波读着手机上的一条短信,会心地笑了。
河南是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每年麦收时节,秸秆如何处理,都是农民和政府头疼的事情。农民收了秸秆没用,搁在地里影响播种,干脆一烧了之。但焚烧秸秆污染空气,损坏林木,破坏土壤且易酿成灾害。为此,河南各级政府部门都相继出台了严格的措施禁烧。李永波说,往年三夏大忙季节,干部白天盯机器赶麦收进度,晚上盯地块抓秸秆禁烧,昼夜不睡如家常便饭。
今年,黑龙潭乡改变了做法,和当地一家造纸企业签订收购合同,组织60辆车清运秸秆。“这一垛秸秆就是几千块钱,想想过去都在地里用火烧了,多可惜啊!”田庄村村民田学林一边往地头边垛秸秆,一边告诉记者,麦秸秆只要清运到地头边,就会有车来拉,一亩地可收入60元到100元。
和黑龙潭乡一样,今年夏收时节,河南各地的秸秆禁烧工作普遍改变了以往“严防死守”的做法,多渠道疏导,由两难变为多赢。
洛阳市委、市政府今年一改以往禁烧的“强硬”姿态,5位市领导联合署名发公开信,为禁烧讲道理,为秸秆找出路。市政府拿出500万元用于秸秆综合利用补贴,各县(市)区拿出1∶1的配套资金,鼓励引导农民秸秆还田、集中堆沤、氨化、发展秸秆沼气等。
在漯河市召陵区召陵镇常村的麦田里,一辆秸秆压捆机隆隆作响,地上散落的麦秸很快被它打成捆。后面还有装卸车,把麦秸捆运走。“村里免费打捆、免费清运,我们真省事!”村民魏献启喜不自禁地说。据压捆机机手介绍,这台机器一天可将300多亩地的秸秆打捆。常村村干部周根安告诉记者,今年村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10万多元,政府又补贴1万多元,买了这辆秸秆压捆机。秸秆打捆后,由机手拉到造纸厂、养牛场卖钱。漯河市农机局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全市的秸秆压捆机有30多台,秸秆的综合利用大大减轻了禁烧工作的压力。
“嗒……嗒……”伴随着震耳的轰鸣声,安装了粉碎设备的收割机尾部喷出碎秸秆,像雪花一样落在地上。宁陵县城郊乡李七庄村村民史春说:“以前人工割麦既累又费事儿,就是用机器收割的也会留下大量秸秆无法处理。今年这种把秸秆打碎还田的做法,不但省了俺时间,碎秸秆还田还能增加土壤肥力。”商丘市农机局推广站宋延军副站长告诉记者,以前装备粉碎设备的收割机很少,现在已经有500多台收割机安装了这种设备。
鹿邑县每年100多万亩的小麦大概要产生20万吨的秸秆。看中了这秸秆资源,北京国能生物发电公司在这里建设了国内第一家秸秆燃烧发电厂。吴小庙村村民秦新海说,以前秸秆都是就地焚烧,既污染空气又破坏土壤。后来,政府不让烧了,就拉回家,拉回家又嫌占地方。今年,秦新海家的小麦收割前,秸秆发电厂委托的秸秆收购人员就找上了门,谈好了收购的价钱。小麦收割那天,收割机在前面走,秸秆压捆机和拉运秸秆的车在后面跟。十来亩麦子收完了,秸秆也都拉走了,没费啥劲,秦新海赚了100多元。
鹿邑县发改委的同志介绍说,秸秆发电厂年发电量是1.75亿千瓦时,一年要“吃”掉秸秆25万吨,每天要“吃”掉秸秆700吨左右。这样,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卖秸秆一年就可增收7000多万元。
记者了解到,河南目前正在建设两座秸秆发电厂和一个秸秆乙醇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消化农作物秸秆70万吨左右,可为农民增收1.5亿元。